安徽学子三下乡:踏曾经血路,创今时辉煌 丛凑大学生宿州7月22日电(通讯员 赵晓蝶 胡梦迪)7月21日安徽工业大学暑期社会实践队的队员去往了位于宿州萧县的中共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这是淮海战役期间总前委唯一一次召开会议的旧址。此次实践的目的是通过切身实地参观,直观感受红色精神,了解那段峥嵘岁月。
7月21日清晨,实践队成员们乘车赶往座落于安徽省萧县丁里镇蔡洼村的中共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下车时,实践队成员们为眼前的场景所震撼,旧址不是成员们想像中那样破旧不堪,相反的是由清末古建筑组成,非常具有历史文化感。对于初次来到革命旧址的实践队成员来说,参观这样大的一座旧址,属实有点困难。所幸当地有专业的讲解员为成员门介绍,讲解员十分热情的带领成员参观旧址。据讲解员介绍,旧址的主体建筑位于蔡洼村中心的杨家台子,房主是一位姓杨的开明地主,该主体建筑原为三排三进9个小院组成,共54间房屋,东侧为三进院,中间和西侧皆为二进院,计48间。由于解放初期土地改革时,将房屋分给了部分农民,因此风貌有不同程度地的改变,但基本上保持了杨家台子原来的建筑格局。
在成员们大致浏览了旧址的外部面貌后,成员们进入了内部参观。首先映入成员眼帘的是五位首长的雕像,他们分别是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雕像旁还放置了一面鲜红的党旗。再往前走就是参与会议人员所住的房屋,石墙绿瓦,屋檐相间。刚好当地下过几场雨,房屋都被冲刷的干干净净,在绿树的映衬下,更显清新。经过岁月的侵蚀,炮火的洗礼,大部分建筑仍较好的保留了下来,尤其是当年总前委开会用的房屋,室内还设有淮海战役陈列展览。成员们想进去参观,所幸今天来参观的游客不是很多,不用等待就可进去。走进室内,成员们惊奇的发现很多物品都保存完好。讲解员一一介绍这些物品的主人,当年总前委开会用过的桌、椅、条几、马灯,粟裕,邓小平同志用过的床、文件柜、水桶等。透过这些陈列的物品,可以呈现出首领们鲜活忙碌的身影。
图为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五位首领的雕像 丛凑大学生 通讯员 胡梦迪 摄
图为中共淮海战役房屋旧址 丛凑大学生 通讯员 胡梦迪 摄
参观期间讲解员提问成员们是否知道这次会议的重要性,成员只知道淮海战役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之一,但对这次会议却并无多少了解。讲解员解释说召开的这次总前委会议,主要是研究渡江作战部署和部队整改方案,而这次会议对于夺取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全面胜利,对于解放全中国,都起到了极为重要作用。在中国的革命史和军事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在会议期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5位总前委在蔡洼杨家台子留下的那一张具有历史意义的合影,也在党史、军史和教科书上留下了光辉一页,使后人得以目睹淮海战役指挥官的战斗风采。
旧址复原了当时几位首长的居住环境以及工作环境,实践队成员走在石板路上,听着讲解员讲述淮海战役,想着当初的首领们是否也急匆匆地走过这条路,但他们心里想的应该是作战计划和战略部署吧。踏曾经血路,在中共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中,穿行于血与火的虚拟空间,踏寻战场上惊心动魄的一幕幕,重温淮海战役的整个历程,心情非常沉重,但同时也为中国人民骄傲,因为中国人民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乃至世界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
陈毅曾经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我们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建立在全民团队作战的基础之上。没有群众的大力支持,淮海战役胜利与速战速决是不可能实现的。战争不仅仅是军队的战争,更是人民群众的战争。淮海战争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胜利,也是人民群众的胜利。淮海战役的胜利告诉人们这样一个真理:只有永远与人民群众站在一起,我们的社会主义革命事业才可能取得胜利;只有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坚持为人民服务,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可能取得胜利!
图为首领们讨论淮海战役部署 丛凑大学生 通讯员 胡梦迪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