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工业大学暑假社会实践:跟随青年脚步探寻团史发展脉络
本次实践活动已经圆满结束,但我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值此建党一百周年之际以及建团一百周年即将到来之时,我们一行八人,于2021年7月20日到7月25日在北京展开了主题为“传承百年薪火,赓续红色血脉”的调研活动。
此次的调研地点选在祖国的首都——北京,一是因为这里距离较近,交通方便;二是因为北京作为五四运动的发源地之一,是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地,也是许多名人的故居、工人运动、早期革命组织的所在地,革命时期许多代表性的重要事迹、关键时间节点和重要会议都在北京留下了历史的痕迹,这些地点串联起来可以很好地展现共青团的发展历程。
在为期五天的调研活动中,我们追随着共青团发展的脉络,重温共青团发展的历史,走访了八个与团党发展有关的有代表性的地点。在此过程中,我深刻领略到了百年前革命先辈那气壮山河的文人风骨、那可歌可泣的爱国情怀、那不畏牺牲的英雄斗志——“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在回顾团党的奋斗历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先辈们所走的这条路,承载着无数人的殷殷寄托,浸染了无数先烈的鲜血与汗水,代表着无数中华儿女的拼搏奉献。先辈虽已逝,但他们的精神“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记忆回到参观京报馆即邵飘萍先生故居的那天,由于公共交通不是很方便,我们选择了骑共享单车前往京报馆。蜿蜒的老北京胡同时宽时窄,京报馆就在胡同的深处,随着我们不断深入,我觉得自己仿佛穿越一般,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动荡不安的年代。
京报馆由一幢坐东朝西的近代二层木质结构楼和一座坐北朝南的四合院组成,它静静的伫立在那里,向如织的游人静述着一代报人如何以笔为枪,用生命诠释红色信仰的历史烟云,虽无言,但给我们留下心灵上的震撼。
京报馆又是邵飘萍先生的故居,先生是中国传播马列主义、介绍俄国十月革命的先驱者之一,是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有“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之称。先生所创办的《京报》,宗旨是宣传进步思想,反对封建军阀制度,客观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等进步思想。他大力提倡"新闻救国",利用报刊来唤醒人民的觉悟。其实静下来想想,中国近代史,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段近代知识分子以笔为枪抵抗强权的历史。在黑暗中,邵飘萍以及那些湮没在历史长河中、未留下姓名的进步人士,用自己的笔,为这个民族的光明探好了路,他们也正是我们新青年最好的榜样!
在参观京报馆时我们遇到了一位中学历史老师,她向我们讲述了京报馆的选址缘由,同我们探讨了一些爱国救民的历史人物,我们深受教诲。在展馆里参观时,展馆中的小讲解员尽职尽责,向我们一一介绍国内报纸行业的发展历史、京报的创办史。看着他们,我深切地感受到了红色精神的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长辛店二七纪念馆也是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地方,纪念馆共有8个展室,室内放置的展柜中,陈列着“二七”革命斗争的史料和文物,柜外陈设着大件文物、油画和模型等。在馆藏的数百件文物和历史照片中,主要都是关于发生在1923年京汉铁路"二七"斗争的历史与文物。包括"二七大罢工"时工人纠查队员用过的斧子和大锤把、被捕工人在保定监狱戴过的手铐脚镣、1923年京汉铁路总工会筹委会副委员史文彬用过的座钟和修表工具等。
看着这些真切的历史文物和文字叙述,我们感受了前辈的革命精神,他们掀起了工人革命,用生命和鲜血进一步唤醒了中国人民,使他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是中国人民的敌人,与之斗争到底,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解放,由衷的敬佩之情在我心中回荡。
此次调研中,我们沿着先辈们的足迹,感受到革命先烈在国家危难之际勇于献身的爱国热情。身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学习和传承革命先烈的伟大牺牲精神,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吾辈躬逢盛世,今天的中国已不再是百年前的残破不堪,今天的中国是李大钊所向往的“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谋幸福”的青春之国;是国父孙中山先生所期盼的“富强中国,安乐中国”。“羡子年少正得路,有如扶桑初日升。”作为新时代新青年,我们有着势不可挡的磅礴力量,我们肩负着民族的未来,我们责无旁贷。
时间:2021-08-13 作者:张新雨 来源:张新雨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