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凑大学生

海大学子三下乡:走赤溪村脱贫之路


       赤溪村具有“中国扶贫第一村”之称。当我第一眼见到这个坐落在山脚下,道路宽阔、房屋平整的村落,就不由得想起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云: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虽然整个农村的外观并没有在视觉上有极大的美感,但是白墙青瓦、小桥流水、青青稻田,还有正在修建的场地和房屋,都在告诉每个人赤溪正在向着环境更美丽人民更幸福的方向迈进。
走进赤溪村展示馆,曾经的赤溪是挂在半山腰上的自然村下溪村,由于地势崎岖,交通闭塞,几乎与外界隔绝,人们过着贫苦和艰难的生活。“山高路险鸟迹稀;早出挑柴换油盐,晚归家门日落西”。1984年闽东日报新闻记者王邵据先生来到下溪村徒步深入考察后,写下“穷山村希望试行特殊政策治穷致富”调研报告,受到了中央领导的批示和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从那时候起,在党和政府、社会各界的支持和赤溪人民的努力下,下溪村群众激发内生动力,从“穷山窝”中迁下,经历了“换血”拔穷根。
       我看到刚搬迁时,村庄周围还是泥泞的沙土路,盖着砖瓦房;而现在已经是宽阔的柏油路,两旁是白墙青瓦的徽式建筑,赤溪村人民的生活环境,在一步步得到改善,向着小康进发。一路走来,“弱鸟先飞,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闽东精神就一直映入眼帘、刻在心里。习总书记在《弱鸟如何先飞——闽东就先调查随感》中提到的想“先飞意识“也便是赤溪人民不畏艰辛,艰苦奋斗,摆脱贫困,奔向小康的凝练。如今的赤溪村依靠着绿水青山,倡导”生态立村,旅游富民“的发展理念,在发展当地白茶产业同时,用当地特色民俗文化带动旅游产业发展,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生态良好、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曾经的住着木瓦房屋、过着食不果腹,衣难蔽体的艰苦生活一去不复返,竹筏漂流、玻璃栈道、杜家堡遗址成为广受欢迎的旅游景点、白茶产业蓬勃发展,在我心中,“中国扶贫第一村”名副其实。
       万物是发展的,赤溪村也不例外。虽然目前赤溪村已经摘下了贫困村的帽子,但我在实地考察中意识到,旅游业和白茶产业还是有需要提高和改善的空间、一些基础设施、房屋还可以进行优化和整改,真正做到以赤溪特色、以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特色去吸引游客、提高村民收入、增强幸福感。
我也相信,就如习总书记在与村民的视频连线中说的那样“希望赤溪村再接再厉,在现有的这样一个取得好成绩的基础上,自强不息,继续努力”。赤溪人民也会继续发扬“弱鸟先飞、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闽东精神,幸福的生活会越来越近,共同富裕的理想也会越来越近。
 
时间:2021-08-13 作者:钟旭祺 来源:钟旭祺 关注:
福州黎明职业技术学院校花福州黎明职业技术学院校花
西藏藏医学院美女校花西藏藏医学院美女校花
厦门演艺职业学院校花厦门演艺职业学院校花
福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校花福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校花
福州外语外贸职业技术学院校花福州外语外贸职业技术学院校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