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国家“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号召,在7月19日山东理工大学“山山同行”实践团成员来到了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对该地茶产业进行调研,探寻当地悠久的茶文化,运用所学知识提出见解,为光山县的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
茶业兴乡,路为先
我怀着将所学真切地用在祖国的大地上,真切感受乡村振兴新理念促进乡村发展的念头,报名参加了这次实践活动。当得知这次活动地点是革命老区大别山时,心里不禁有些激动。因为我曾粗略了解过全国贫困县的情况,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曾经的革命老区,此次前往大别山,我们或可以在这一个例中探寻促进革命老区发展的普适路径。因此在出发前我上网了解了一下大别山的一些情况,独特的土壤条件让这里的茶树种植业全国知名,但同时良好的茶树种植地理环境也造成了交通的不便捷,外面的进不来,里面的出不去,经济的发展活力始终受到阻碍,是造成当地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我本抱着会不时经过一些崎岖小路的念头登上前去茶园的大巴车,但直至目的地将至,所经过的皆是平坦宽阔的马路。似乎听到我与同伴的惊异,随行的叔叔向我们解释道,县里响应着党的号召,一条条油柏马路就此修建起来,组成了一条条黄金生命线,往来的茶叶等物资带动着财源滚滚,乡民们发家致富。说时面上无不透着喜悦之色。是啊,当年邓小平爷爷提出要想富,先修路的口号后,中国逐渐化身基建狂魔,为经济腾飞夯实坚实的基础,光山县就是在这理念下的经济发展的一个成功案例,而且又一次证明了兴乡之道,路为先之理,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图为实践团队与方洼村村支书李信远开展座谈会。通讯员 王娜 摄
茶业兴乡,科技赋能
1988年邓小平爷爷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时提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往日的我只草草了解过这句话,但却从未切身感受到,直到我来到了司马光油茶园,我随着讲解员的讲解了解到历经脱臭、脱色、脱水、脱胶、脱蜡、脱酸六大步,步步精细下,一份高品质的山茶油才能诞生每一步都离不开科技的作用。同时,“联兴”董事长陈世法先生告诉我们,在“联兴”发展的进程中,他积极开展油茶产业开发的各项工作,先后多次进行实地考察,与研究员沟通交流,重视油茶科研工作,不断在产品研发以及技术升级方面有所突破,例如以油茶为原料制作而成的护肤产品,既健康又富含多种营养物质。在这样重视的基础上,科技赋能让光山山油茶逐渐开拓并稳固了市场。近些年来,不论是华为、格力,这些享誉全世界的行业巨头,还是涉及民众吃穿用度的优质品牌店铺,无一不是在新品研发与旧法淬精过程过一步步发展着自己,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牢牢抓住民众的心,让消费发挥对经济发展的基础作用。对于其他发展中的贫困地区来说,抓住自身优势,以科技赋能,打造并不断丰富自身的品牌价值,不失为致富好路径。兴乡之道,科技赋能。
茶业兴乡,民为本
《尚书》曾言,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社会实践的路途中,一路上都可以看到成片成片的茶树林和不时出没其间的茶农伯伯,滴滴汗水的洒下,灌溉着茶树,促进者茶叶的生长。
而让我有些受宠若惊的是临近晌午一位垄上劳作的茶农叔叔看到我们实践团一行人后热情邀请我们到家里做客吃饭。走入屋舍,房屋简约的构造无不透露着光山人民艰苦朴素的生活信念,处于其中有一种心旷神怡之感。可口的饭菜,就像家的味道一样,热情的叔叔阿姨,充满亲情又充满呵护。饭后,他们为我端来一碗绿豆汤,“天热,喝这个降暑。”短短几个字,让我十分动容,我又一次体会到光山县人民的质朴善良,也同样体悟到他们对祖国未来的殷切期盼,不禁暗想要在年少时奋发,争做栋梁才。而正如《尚书》所言到,正是光山县人民的勤劳质朴,热情好客,为光山发展铸就了最坚实的基础,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此想来,只有充分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以真切的诚意与善意为底,亦是致富新路。兴乡之道,民为本。
光山县这个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利用荒山推广油茶种植,以道路为先锋,科技助力赋能,民为本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致富路。而这条路也带给了我许许多多的启发,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实践中,我将将此振兴之道努力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以青春学子的盎然激情、蓬勃朝气、奇特构想回馈光山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