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转眼间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已经结束,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团队自前期准备工作起始,以实地调研、文献查找、数据分析、线上线下访谈等形式相互结合尤其是文献查找和数据分析进行研究工作,并在调研的过程中将活动项目以新闻稿的形式向各大媒体投稿,向社会展示团队的工作内容以及实践成果。本团队的所有活动持续时间约为一个月,即7月1日至8月1日。在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团队的参与成员大部分是第一次参于此类型的团队调研社会实践活动。因此前期由于经验不足、知识积累局限、难以寻找调研地等因素,实践活动的开展受到了较大阻碍。但通过克服这些阻碍使团队成员更加迅速且全面地成长了。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团队成员以实际情况的变化,不断地调整我们的实践活动的方式方法,并坚持围绕研究中国改革开放这一大背景下苏州经济不断发展成功的经验这一总体思路不变。在实践活动中尤其在对苏州规划展示馆的实地考察中我们了解到:自1949年苏州解放伊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的经济了飞跃性的发展。苏州迎着改革的春风,让苏州称为了全国“最强地级市”。苏州抓住改革开放政策,浦东开发与开放战略实践,践行新发展理念,把握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发展、“一带一路”、自由贸易区等国家战略在苏州叠加实施的重大历史机遇。目前苏州拥有共有14个国家级开放区,已成为全国国家级开放区中数量最多、种类最全的城市。立足全局,前瞻谋划,使得苏州成功成为独具魅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现将本次调查活动所取得的成果报告如下。
摘要:改革开放政策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国策,它促进了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带来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春风,使得我国经济不断迅速发展。而苏州地区作为改革开放政策中长三角沿海经济开发区的重要中心城市享受到了政策制度的优越性,促进苏州经济的卓越快速的发展。同时,苏州在改革开放政策本土化的一些调整上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使得政策融合,经济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尤其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模式成为全国典范,本文主要从改革开放史的经济部分为背景,发现了其带给苏州的一些便利同时也分析考察了苏州在改革开放政策本土化方面所做出的独特的努力,以期为其他具有类似条件的地区未来促进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改革开放;苏州;经济发展
一、简述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政策: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全国性政策。它不仅促进了我国的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更有效推动了我国的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同时其也是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重要政策。
(2) 改革开放相关政策发展历程中国的改革开放并不仅单指改革开放一个政策的推行促进,相反,它体现了一个不断完善,促进的综合过程,在此过程中我国推出了其他许多衍生的政策以及做出的行动。1978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政策起始,我国逐渐告别原先较封闭的经济发展战略,开启了全面实行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新时代。中国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经济活动,进出口贸易规模逐步扩大,同时,利用外资的规模也不断扩大,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新格局逐步形成;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进一步促进了对外开放;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推动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一举措不仅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也促进了我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一步促进完善改革开放制度,提出新思路;2015年正式提出的“一带一路”政策向全世界提出中国方案,展示了作为大国的担当以及我国对外开放发展的态度,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又一新的阶段。
(3) 改革开放史研究综述1978年至今的改革开放史是一个复杂庞大的体系,对中国的影响也渗入到国家发展、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但本段中着重整理的是改革开放中经济研究的部分。本段将根据改革开放以来,从经济史,改革区划调整,中外经济关系等领域,围绕改革开放起始至目前的情况进行整理。
1、改革开放中传统经济与现代化
改革开放后,各学者对于传统社会商品经济和自然经济的讨论升温。
上世纪80年代末,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部分学者在批判西方中心主义史观的讨论中,对中国传统经济有着高度评价,且指出其在世界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1]
近代化,也称“现代化”“早期现代化”等。对于近代化内涵的理解,吴承明认为把过渡到市场经济作为现代化的标志,更符合历史实际; 传统经济与近代化并非完全对立,有其互补的一面,传统经济内部的精华可以为工业化所利用。[2]赵德馨提出经济现代化主要包括市场化(经济运行机制现代化)与工业化(设备技术现代化)两个主要层次,而市场化则是经济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3]朱荫贵认为政府干预的不同是中日两国现代化发展道路出现“大分流”的根本原因。[4]
2、行政区划调整的背景与数据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工作重点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中国经济发展迅速,非农产业日益壮大,城乡之间的壁垒逐渐松动,人口流动规模持续扩大,城市化加速发展。1978至2003年中国行政区划调整的政治色彩大幅淡化,不断调整以适应中国经济改革和城市化发展成为该时期行政区划变革的中心思想。这一时期行政区划调整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点:
1.省和直辖市的增设。新中国大规模的省级行政区划调整已经在改革开放之前完成,而20世纪60年代末以后省级行政区划的调整十分罕见。改革开放后中国行政区划的一项大的变动就是先后出现了两次对省级行政区划的调整,分别为1988年增设海南省和1997年设立重庆直辖市。这两次变动都体现出了明显的经济导向。对海南而言,设省之前它是广东省所辖的一级行政区,改革开放后设立海南省,同时,还进一步将其设为经济特区,凸显出海南设省的经济导向。对重庆而言,设立直辖市则符合当时国家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及三峡工程建设。在设立直辖之前,重庆就已成为长江上游最大的经济中心,也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最好的城市。[5]区位优势及经济基础优势,使重庆在成为直辖市后有极大的发展潜力,能够成为带动西部经济发展的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
2.市领导县体制的确立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行政区划调整之一。实施市领导县体制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不仅在于改变了中国的行政层级结构;[6]当时的环境下,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它培育一批中心城市,促进了各类要素在城乡之间的流动,加强了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
3.城镇型建制的大规模增设。城镇型建制即指设置在城镇地区的地方行政制建单位,主要包括市、镇、市辖区,其中市包括地级市和县级市。[7]改革开放后,为适应“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化发展要求,中国的市镇设置开始由严格控制转变为积极推动,全国城镇型建制在这一时期快速增长,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地级市大幅增加。1978—2003年全国地级市总数从98个增加至282个,平均每年增加7个。期间有两次增长高峰,分别发生在1983年和2000年,当年新增数分别为32个和23个 (见图 1)。第二,县级市急剧增长。1986年《国务院批转民政部关于调整设市标准和市领导县条件报告的通知》,进一步修改明确了撤镇设市、撤县设市和切块设市的标准。从1986年起,县级市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从下图可见,从数量上看,1978年全国共有县级市92个,1986年增加到184个,此后10年间县级市数量一直以年平均增长34个的速度急剧增加,并在1996年达到顶峰445个。图 1 1978--2019年新中国建制市数量变化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https://data.stats.gov.cn/。
如下表所示,从调整方式上看,撤县设市是这一时期推动县级市快速增长的重要手段,通过撤县设市共形成县级市410个。
表 1中国城镇政区行政区划调整统计(1987--2019)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https://data.stats.gov.cn/。
3、开放经济论的中国化进程
1999年起,开放经济理论在我国不断深度发展。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经济加快与世界经济相融合,大量外资涌入国内市场,缩短了国内企业与国际优势企业的差距,推动了我国市场化进程中思维方式的转变,拓宽和提高了我国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活动空间与主动权。[6]与此同时,中国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放宽市场准入,改善外商投资环境,不断吸引优质外资企业投资建厂,充分利用国外市场及优质资源,鼓励国内企业走向国际,为国民经济发展拓展空间;此外,我国还积极举办国际进口博览会、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加强贸易强国建设,充分扩大出口,为更好地实现贸易自由化、便利化,促进产业发展和辐射带动需要;深入推进“一带一路”、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这是中国实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要举措,中国将自身的技术与资金优势、经验与模式优势转化为市场与合作优势,不断加强沿线国家间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合作,深化政府合作、宏观经济政策沟通,实现贸易畅通、加快投资便利化进程,促进沿线国家加强在新兴产业领域的合作,通过旅游合作带动消费经济增长。这些举措使中国的开放经济理论发展到了更高的水平、更深的程度。[7]
4、中外经济关系
关于外资投入问题,曹均伟认为中外合资企业,有积极的一面,如扩大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缓和了中国的资本短缺等。[8]对于利用外资问题,他认为近代中国利用外资具有主动开放、积极爱国的性质; 具有平等与不平等、途径复杂、经历曲折的特点; 其有两面性,且随时间发展,其利弊的占比程度不同。[9]丁日初认为,外资虽会排挤中国资本主义,但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中国资本发展,如它向中国提供银行和运输服务、贷款机器设备和技术训练。[10]娄向哲也“从特定的历史时期出发,探讨中日贸易关系及其对现今中国对外贸易的借鉴意义”。[11]
二、苏州与改革开放的渊源
(一)改革开放前的苏州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是苏州经济发展的奠基阶段。
2021年7月12日团队前往苏州革命博物馆进行实践考察,期间团队成员了解到,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张家港双山登陆战正式拉开了苏州解放战斗的帷幕。4月27日凌晨,于枫桥铁岭关打响了解放苏州的第一枪。5月13日,苏州全境解放。从此,苏州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篇章。这为后来苏经济得以稳定发展奠定了稳定的社会环境基础。
1956年5月,社会主义改造取得胜利后,中共举行了苏州市第一次代表大会,参会人由317名党员组成,同年,全市提前一年完成了"一五"计划规定的主要目标,为苏州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58年,全国开展了以实现工农业生产高指标的运动,苏州经济在曲折中发展。1966年,苏州筹备第三个五年计划之时,文化大革命爆发。经过了十年内乱,苏州的经济再一次遭受了重创。
(二)改革开放后的苏州
苏州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经济发展一路向好。
1. 苏州乡镇工业“异军突起”2.开放型经济的出现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将改革重点从农村转换到城市,加强对外开放的力度。在苏州规划展示馆实践过程中成员通过讲解人员解说得知,1985年,苏州被中央列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市委政府果断提出全面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当时已经完成了乡镇工业化的苏州大力招商引资。1990年,中央做出了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苏州主动和浦东接轨,全市经济由内向型向外向型逐步转轨,全市经济也随之奋力起飞。从苏州市规划馆提供的数据了解到,90年代初,苏州的经济总量GDP仅有300多亿元;1996年苏州的经济总量首次突破千亿元;而2020年苏州的经济总量已经高达20170.45亿元,数字的步步高升不乏苏州人民在国家政策的号召下不断地摸索实践。在实践中,苏州取得了享誉全国的"三大法宝"——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园区经验。
3.建立国家开发区
1992年,国务院批准苏州设立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张家港保税区、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4个国家级开发区。全市形成包括省级自费开发区、乡镇工业小区在内的三个层次的开发区体系,促进了苏州经济快速发展。目前,苏州一共有14个国家级开发区,是拥有国家级开发区数量最多、种类最全的城市。
4.融入长三角一体化
通过苏州市规划展示馆的内容,团队了解到,苏州坚持"高点定位""全城视野""全面接轨"三大理念,严格依照《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实施,紧扣《苏州行动计划》"6+1"工作总任务。在此过程中突显出产业升级、中新合作、开放创新三大特色。2018年11月底,苏州正式开工建设轨道交通S1线。轨交S1线让长三角地区的地下世界连通,成为联络苏州、昆山、太仓、上海的纽带,协助推进了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
5.创新发展
苏州聚合制度、人才、产业等一系列创新要素,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致力打造一个"经济活力强、开放程度高、创新能力强"的创新生态系统,加速成为改革创新、开放包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致力建设"创业者乐园、创新者天堂"。多年来,苏州坚信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同时,苏州制造业新兴产业产值从2012年12366.83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17327.79亿元,此外,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也从1188.80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15776.53亿元。截止到2018年,苏州地区专利申请数量已经达到了135862件,专利授权也达到了75837件。
三、响应改革开放政策,苏州敢为人先
改革开放无疑是苏州近40多年来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改革开放四十多年间,苏州市通过党中央和江苏省委的正确领导,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闯敢试的思想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创造了众多全国第一、全国唯一。
(1)积极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改革开放进程使得外向型经济风起云涌,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势不可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苏州市委、市政府改善投资环境,大力招商引资,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促进了产业规模扩张,苏州经济增长逐渐进入中高速通道。
1992年,中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中,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1993年,中国共产党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现代企业制度,为规范市场交易行为提供了制度基础,创造了清晰,明确,科学的良好企业发展环境。
良好的企业发展环境让投资者的目光聚焦中国,尤其苏州市通过以招商引资为主要手段积极建设开放型经济,吸引了许多外资企业的目光,这也不断促进苏州经济发展到达一个新的高潮,而苏州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区的建立和发展成为了这一阶段最为显著的标志,1992年至1994年这段期间,苏州市政府相关工作部门批准的三资企业多达6000多家,合同外资高达136亿美元,1995年后,苏州开发区成为外商投资尤其是跨国公司投资的集中地区、重点地区。苏州高新区和工业园区的建立和发展由此不断推进,同时也成为苏州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股肱大臣”。
2011年,苏州市的GDP突破了1万亿元。但是,这一时期,苏州产业在全球分工格局中处于相对低端且被动的地位。苏州高质量发展才是长远之计,转型迫在眉睫。我国重要战略机遇期无形中成为一股巨大助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牢牢把握住这一时期,大力建设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在新体制的指导下,苏州有了自己的三大特色产业,有了自己独具的竞争力,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迈近一大步。2019年3月,苏州市政府第60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向全市印发《关于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15]
此外,改革开放进程还引领苏州深度融入“一带一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等一些国家重大战略。同时苏州市也在竭力加快构建开放新格局、不断培育开放新动能、推动形成开放新优势、搭建开放合作的新平台、创建开放的新环境,全力推动苏州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使得苏州发展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
(2)工业园区先行先试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谈话时指出:"新加坡的社会秩序算是好的,他们管得严,我们应当借鉴他们的经验,而且比他们管得更好。"[16]基于此,苏州积极响应,寻求与新加坡政府合作。1994年2月11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有关问题的批复》,同意苏州市同新加坡有关方面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同年2月26日,中新双方签署了《关于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协议书》、《关于借鉴运用新加坡经济和公共管理经验的协议书》和《关于合作开发苏州工业园区商务总协议书》三个重要文件。[17]自此,苏州市工业园区积极借鉴新加坡城市建设的经验并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创新,成为冉冉升起的新星,成功带动苏州经济发展。
苏州市工业园区诞生了众多全国第一、全国唯一,如:首创全国首批出口加工区、全国首家中外合作办学试点,以及首个国家级股权投资基金等;此外苏州市还引领开发区在现代物流、科技发展、金融开放等众多领域的功能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苏州按照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率先在全国开展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中新跨境人民币创新业务试点、贸易多元化试点等国家级试点。
苏州工业园区自开发建设之初就建立了精简、高效的扁平化行政管理体制,积极借鉴新加坡规划建设、城市经济发展等多方面的经验,根据园区自身特点与我国现行体制机制苏州市政府编制了近100项相衔接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使得苏州形成了与国际接轨的经济社会运作机制。
(3)能源变革带动经济持续增长2016年10月29日至31日,苏州建设国际能源变革发展典范城市咨询会召开,会上,苏州市人民政府和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表示,将共同把苏州建设成国际能源变革发展典范城市,会后,相关行动将逐步展开。
历史上的每一次工业革命,都与能源的变革密切相关,改革开放中的苏州也不例外。改革开放以来,苏州GDP增速从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与中国经济整体走势一致。在能源消费方面,煤炭为主力,与全国整体能源结构高度相似,因此,苏州率先进行的能源变革,对其他城市的能源变革和工业结构的转变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能源变革以来,苏州地区环保能源发电比例持续上涨,提倡“以电代煤”。[18]在苏州,国网江苏电力融合众多创新元素,成功实现绿色供电、智慧用电,未来还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高效、智能的用电服务。能源的顺利变革极大程度上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成为一股推动苏州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四、改革开放对苏州经济的影响
在两次线下实践过程中,团队了解到:自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的发展在长三角区域乃至全中国都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杰出成果。在2020年更是突破两万亿元的大关,一举位列江苏省内第一位,居于全国第六名;在对外贸易层面,2020年全年苏州实现一般贸易出口664.45亿美元,一般贸易出口额同比增长3.4%,占到了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的37.8%,不仅实现了数量上的增长,更是达成了质量上的增长。2020年苏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70000关口,高达70966元。而这不仅得益于苏州的沿海的地理优势,更是基于改革开放所带来的一系列机遇政策,正是把握了一次又一次的时机,苏州经济稳扎稳打逐步上升。且从改革开放开始,苏州经济工业化的发展对于苏州全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基础作用和强大的促进力量。
(一)改革开放对苏州经济的直接影响
1.GDP增长,进出口贸易额持续上升
谈及改革开放对苏州的影响最深远,最大的影响就是促进了苏州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及推动苏州进出口贸易发展。从苏州市人民政府2020年的统计年鉴图表中可明显看到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到2019年苏州地区生产总值持续上升,尤其2004年之后基本每年都大幅度增长。在苏州规划展示馆中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苏州地区的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了两万亿元,由此苏州成为江苏第一个全国第六个GDP突破两亿元的城市,被公认为“地表最强地级市”。
资料来源:苏州市统计局.《苏州市统计年鉴-2020》.2020.12.30
在进出口贸易方面,从苏州市2020年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可看出1990年苏州市进出口贸易总额仅有3.43亿美元,而经过29年间我国改革开放的持续发展,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一带一路”政策等的不断提出,到2019年苏州市进出口贸易达到5111.26亿美元,增长了一千四百九十多倍。
图 3 苏州市进出口贸易总额
资料来源:苏州市统计局.《苏州市统计年鉴-2020》.2020.12.30
2.农村人口流入
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在改革开放初期便拥有总人口数96259万人,且大多数集中在农村中,而自改革开放后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实现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同时,不仅使农村生产力得以解放,也促使了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在为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提供新思路与方向的同时,也将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引入苏州城市中从而进行现代化作业。苏州市2020统计年鉴自1982年来的人口普查数据以及苏州市统计局今年最新公布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可看出:全市人口中,城镇常住人口为1041.83万人,占81.72%;乡村常住人口为232.99万人,占18.28%。从中可推断出,苏州市农村人口持续涌入城市,为城市带去更加充足的劳动力以拉动城市的经济增长。
表2 全市人口普查主要数据 |
|||||
MAIN DATA OF THE PREVIOUS CENSUS |
|||||
|
|
|
|
|
|
指 标 |
Item |
1982年 “三普” |
1990年“四普” |
2000年“五普” |
2010年“六普” |
|
|
|
|
|
|
城乡人口(万人) |
Population by Residence |
|
|
|
|
城镇人口 |
Urban Population |
108.24 |
146.01 |
387.73 |
732.95 |
乡村人口 |
Rural Population |
419.29 |
418.35 |
291.49 |
313.04 |
资料来源:苏州市统计局.《苏州市统计年鉴-2020》.2020.12.30
3.体制革新
改革开放前,我国一直实行计划的经济体制;而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开始了经济体制的改革,促进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中共十二大结束以后,中国做出了艰巨的努力以达成全面开创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19]。农村地区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核心的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农村经济开始活起来。1982年,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指出当时农村实行的各种责任制,都是社会主义经济生产责任制。根据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各地陆续开始设立乡村政权的工作,到1985年5月底,全国建立乡、镇人民政府9万多个,村民委员会82万多个,原来的54000个人民公社和下层的生产队被全部取代。
苏州市经济体制改革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初期,苏州经济正处于全面转型、优化升级的重要时期,由此苏州提出了市场监管体系的三点关键目标:第一是要解决好同一件事情在不同政府职能部门之间互相分工协作时所存在的漏洞和监管不到位情况,通过监管职能地整合调整,切实加强各部门间执法的相辅相成性,以此做好部门“下放”的工作承接问题;第二是要整合卫生、药品、食品等部门的监管职责,通过机构设置的优化升级、下沉机构中编制人员,全面强化基层和一线的监管力量,加强基础监管管理体系的建设优化,尽力改善民生问题中政府部门职能落实不到位、不全面的现有状况;第三点是要进一步降低政府职能转变所带来的监管不力问题出现,强调加强事中、事后的多重监管,真正做到“放手但不放任”,构建起相互连接、相互制衡、相互影响的体系改革优化。[20]
4.产业结构调整,第三产业增幅
改革开放的发展也促进了苏州产业结构的调整,从统计年鉴中的地区生产总值占比可发现,自1978年到2019年以来第一产业产值占比逐年降低,甚至到2019年仅占1.0%,相反,第三产业的产值占比从1978年的16.2%到2019年的51.5%三倍多。再看三个产业的就业人口构成占比,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占比的发展趋势也基本和其生产总值的发展趋势相同。
资料来源:苏州市统计局.《苏州市统计年鉴-2020》.2020.12.30
(一)改革开放对苏州经济的间接影响表3 苏州1995 – 2018 年创新专利数量
地区 |
1995 |
2000 |
2010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专利申请(件) |
773 |
2021 |
77194 |
141076 |
103249 |
98704 |
106700 |
113694 |
135862 |
专利授权(件) |
415 |
1922 |
46109 |
81665 |
54709 |
62263 |
53528 |
53223 |
75837 |
资料来源:根据苏州市规划展示馆展示内容本研究自制
在土地要素方面,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市土地的整合和扩张为苏州经济的发展壮大提供了用地的保障,也为区块的划分提供了基础,得以形成区块集中发展。[21]与此同时,国务院批准苏州设立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张家港保税区、苏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4个国家级开发区,以此形成跨区域间的辐射、连结和合作,带动苏州经济全面高速发展。
在劳动力要素方面,劳动作为第一生产力对苏州工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小觑的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使得农村劳动力得以从低质的重复劳动生产模式中解放出来,大量内地农村劳动力不断涌入江浙沪等沿海经济发达城市,这给沿海地区三大产业的发展,尤其是二、三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此外,改革开放的浪潮也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家更加重视培养创新型人才,而苏州自身重视创新,积极响应国家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实施“姑苏人才计划”致力打造“创业者乐园和创新者天堂”吸引了大量人才落户苏州。其中,苏州国家“千人计划”的人才数累计达250人,其中130人为创业类人才(图4)。
1. 区位整合协调发展苏州紧邻上海,作为上海经济向内陆形成辐射的第一关口,苏州谨记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重要思想,把握好时机主动接轨上海,为上海的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服务和基础,积极建成外商引资与国内集资的综合性经济开发区,由此长三角生态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成立,将长三角打造成为绿色、生态、共享、协调、发展的国家级示范性发展地域,为长三角的经济高速、高质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通过长三角一体化,逐渐形成了上海-苏州-杭州三角的牢固架构,并以此促进了三省市的协调发展。
五、总结
诚然,苏州市如今经济发展如此成功是离不开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及人文环境的优势的,但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尽量避免此类因素,仅考量改革开放政策及苏州自身根据实际所做调整及在发展中有所侧重从而促使经济发展的努力。从上述可看出苏州成功经验主要是对国家政策有着清晰准确的把握,并且努力结合自身情况做出城市发展安排;同时,苏州市发展过程中善于引进外国经验,积极与新加坡政府合作,建设工业园区,而后工业园区成为苏州经济发展的代表区域。此外,苏州市善于把握行业发展动态,积极推进第三产业发展,坚持创新推动录线,大力发展创新产业,新兴行业。本文客观分析苏州发展成功的成功经验,希望为其它地区城市发展提供一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