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凑大学生

青春寻访,探寻红色基地

学习红色文化及脱贫攻坚历程
摘要:为加强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增强大学生艰苦奋斗意识,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去到红旗渠,通过对红旗渠博物馆等参观来提升我们对党的历史的认识。其次,我们走进脱贫攻坚效果显著的滑县,计划参观当地道口古镇,深入了解当地隋唐运河文化历史,并参观当地道口大曲和道口烧鸡文化园,了解当地特色文化产业。最后我们通过线上走访、调查等形式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战略对当地居民生活水平的影响。
关键词:红色文化 脱贫攻坚
一、引言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是中国人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文化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补充历史知识、开展社会教育的平台。此次出行红旗渠,不仅有利于充实我们的校园文化的内容,也有助于帮助培育我们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脱贫攻坚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滑县县委于2021年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此次走访滑县,我们不仅要了解当地特色文化历史,更要深入感受脱贫攻坚对当地经济文化发展带来的重要影响,学习当地的扶贫精神
二、红旗渠纪念馆
2021年8月1日上午,为学习和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赴河南省“青春寻访”行动实践暑期社会实践团展开了主题为“参观红旗渠纪念馆,学习英雄事迹”的云实践活动。
(一)实践内容
1. 红旗渠纪念馆的基本情况团队成员通过线上会议的形式共同参观了红旗渠纪念馆。红旗渠风景区由分水苑、青年洞、络丝潭三个景点组成,在分水苑景点建有红旗渠纪念馆。纪念馆设有序厅、干涸历史、太行壮歌(上、下篇)、今日红旗渠、亲切关怀等展厅和影视厅,陈列了修渠时的文物、布设了210幅珍贵的历史照片,展线长300余米。影视厅全天候滚动播放新闻纪实片《红旗渠》,通过动静结合,全面系统地反映了那段难忘岁月的英雄壮举。一渠绕太行,精神动天下。
2. 查阅红旗渠建造过程的资料团成员一起查阅林县的干涸历史及红旗渠的建造过程。林州位于太行山东麓,历史上是一个酷旱山区。为了解决严重缺水问题,1960年2月,原林县县委在对林县山川河流和区域人文地貌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勘探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考察、设计,毅然决定带领全县人民动工修建红旗渠,把漳河水引进林县。林县的干涸历史:光岭秃山头,水缺贵如油。  当时,正是我国遭受严重自然灾害时期,资金、物质、粮食、技术十分匮乏。面对重重困难,具有大无畏英雄气概的林县人民战天斗地,在建设者们每人每天6两粮食的艰苦条件下,用汗水、血肉和100多条生命,投资1.25亿元(其中7878万元是林县人民勒紧裤带自己投入的),苦战十年,硬是在巍巍太行山的悬崖峭壁、险滩峡谷中建造了一条人工天河。
3. 观看纪录片《红旗渠》团队成员通过线上会议的形式共同观看了纪录片《红旗渠》。纪录片中,无论男人女人老人小孩都参与到红旗渠的修建当中。林州山多地少,石厚土薄,凿井无泉,引水无源,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然而就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下,林县人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建造了雄伟壮观的红旗渠。红旗渠施工期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和“文革”的迷乱吋期,由于工程浩大,施工环境恶劣,技术装备简陋,资金和物资短缺,每个民工每天只有6两粮食,但是,这些困难并没有使林县人民屈服,他们决定在太行山开凿一条引水渠,从山西省平县把漳河引入林县,勤劳勇敢的十万林州人民苦战十个春秋,仅靠自己的双手在太行山悬崖悄壁上修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创造了历史上伟大的奇迹。4.团成员一起查阅相关资料补充继续加深对红旗渠精神的探索学习。
(二)关于“参观红旗渠纪念馆,学习英雄事迹”的云实践活动的分析与思考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期间,习近平在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通过本次活动,我们深切感受到了他们绝壁穿石,挖渠千里,十万人用了十年的青春只为了把一件事情做好,用青春用热血用不服输不信命的太行人精神。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当我们不仅耍学习红旗渠精神,更要继承和弘扬红旗渠精神,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程中奋勇前进,把国家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使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安康。
三、走进殷墟
2021年8月3日上午,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赴河南省“青春寻访”行动实践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下一个红色地点——殷墟,探索文字之源,弘扬中原文化。
(一)实践内容
1. 查阅和观看了殷墟的资料首先,团队成员通过线上会议的形式共同查阅和观看了殷墟的资料。殷墟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都城,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距今已有3300年历史,2006年殷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目前殷墟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殷墟出土青铜器种类繁多,其中尤以王陵遗址出土的司母戊大鼎最负盛名。这也是中国考古学的诞生地。
2. 探索文字之源团队成员找到相关图片并查阅相关资料领略长廊中文字的魅力。廊内墙壁上满是甲骨文字,从象形字到会意字,看着这些象形字的演变,令人不得不佩服祖先的才智。
3. 观看纪录片,展开讨论最后,团队成员共同观看纪录片了解到了殷墟的十五次发掘,为之感到非常的震撼,团队成员各抒己见,积极发言,纷纷抒发自己的感想。
(二)实践的分析与思考
通过今天的网上参观和学习,并参照有关文献进行的讨论和交流,让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触摸甲骨文的斑驳墨迹,了解了汉字的演变历程,感受中华古老文化的精髓和魅力,也增强了对祖国文化的敬仰。
四、安阳市西蒋村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赴河南省“青春寻访”行动实践暑期社会实践团于8月7日展开主题为“走访西蒋村历史古迹,学习红色精神”的云实践活动,其中以中原名宅马氏庄园为主,对西蒋村历史古迹进行云走访,并认真体会其中蕴含的红色精神。
(一)实践内容
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马氏庄园
首先,团队成员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到了马氏庄园里的百官楷模——马丕瑶。马丕瑶虽然官位很高,是名副其实的实权官员,但他骨子里是读书人的气节。论功劳,马丕瑶在清末中原大地饿殍遍野的情况下,他治下的山西解州一片祥和之气,且普通孩子都能免费上学,是当时的一片世外之地。他还担任广西、广东巡抚,官至头品顶戴,被光绪帝授予“百官楷模”的称号。立德方面,马丕瑶正能量、上进的德行言行影响着子孙后代,造就了一个贤德大族,为我们留下了马氏庄园这样一个有着文化底蕴的宅邸,可谓是后代学习的楷模。马氏庄园是清代广东巡抚马丕瑶的府第,堂口的“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正是他一生清廉的写照。马氏庄园读书楼藏书众多,学子上去学习,吃住都在楼上,除特殊情况不得下楼。凭着严格的家规,培养了众多优秀成员。马氏庄园东边院落是著名辛亥革命女志士马青霞女士旧居。她又名刘青霞,孙中山先生曾赞誉她为“巾帼英雄”,并为她题写了“天下为公”四个大字,鲁迅先生也曾称赞她“才貌双全”。马青霞女士为推翻晚清专制统治,为中国妇女的解放和新学教育的推广作出了重要贡献。
2.品古城韵味,缅怀革命先辈
团队成员通过线上视频看到了当年刘邓大军临时作战指挥部的马氏庄园院落。当年的会议室、办公室,这些具有革命历史意义的遗址,为团队成员再现了当时解放战争战略反攻前夕的紧张情形。团队成员了解到,1947年6月22日夜,刘伯承、邓小平等在此处召开军事会议,对部队强渡黄河,发起鲁西南战役进行了具体部署。于6月30日晚突然渡河,一举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黄河防线,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这里的遗迹无声的向团队成员讲述着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前赴后继,英勇斗争,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壮丽史诗。让团队成员们更深刻的体会到中国先烈们的强烈爱国精神,回顾历史,更要牢记历史,继承前辈们的光荣传统和革命精神。
3. 线上讨论
最后,团队成员们了进行线上讨论,缅怀革命仁人志士,弘扬革命精神。缅怀先烈其根本目的还在于教育今人,革命前辈不屈不挠的精神和炙热的革命激情,必将在团队成员的生活和工作中持续发挥长远的影响。
(二)实践的分析与思考
通过此次对马氏庄园的学习,全体团队成员领略了马丕瑶教育熏陶子女良好的家风家训,以及无论处于什么职位,皆尽忠职守,清正廉洁,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爱国情怀。其次,成员们认为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应该不断历练自我,树立正确的荣辱观、道德观和人生观,不怕苦不怕累;积极主动学习党章党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继承先辈的光荣传统和革命精神,勇敢承担起时代赋予我们的职责和使命。
时间:2021-08-24 作者: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赴河南省“青春寻访”行动实践暑期社会 来源: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赴河南省“青春寻访”行动实践暑期社会 关注:
清纯校花尽显校园风范清纯校花尽显校园风范
南京视觉艺术职业学院校花南京视觉艺术职业学院校花
宁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花宁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花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校花漳州职业技术学院校花
泉州纺织服装职业学院校花泉州纺织服装职业学院校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