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凑大学生

提高信息安全素养,共同筑牢网络防线

一、前  言
当前电信网络技术飞速发展,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和信息也成为了网络和现实社会的要素。为维护网络安全,保护公民利益,促进经济社会信息化健康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于2016年11月7日通过,自2017年6月1日起施行。网络安全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重点问题,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做出许多危害国家,危害民众的事情。近年来利用大数据获取个人隐私信息实施电信诈骗的案件层出不穷,受害的范围也逐渐扩大。近来,大学生往往成为电信网络诈骗的“重灾区”,这些案件的发生严重影响社会稳定。故有关部门、学校积极开展了一系列反电信诈骗的行动,在社区、校园内都大力实行反电信诈骗工作。在这样的视域下,对大学生公共信息安全素养影响也成为了我们关注的重点问题。校园是一个教书育人的地方,是培养能力、增长才干的平台,而社会更是塑造大学生良好人格、培养良好品格的大环境,而遭受电信诈骗,对于大学生身心各方面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会有极端的学生采取自杀的方式结束生命以此了结。在此背景下,不仅要从校园与社会入手,积极开展反电信网络诈骗工作,更要关心工作开展的影响程度,了解现状,寻找其中还存在的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方法,为搭建安全网络、培养大学生良好品格,保护大学生利益,共同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二、方法与过程
(一)调查目的
1.调查在校学生对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了解程度;
2.了解大学生对于电信网络诈骗原因、形式的理解;
3.分析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频发的原因;
4.分析反电信网络诈骗工作的开展及其效果;
5.探究反电信网络诈骗对大学生公共安全信息素养的影响;
6.探究提升反电信网络诈骗积极成效的对策及建议。
(二)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以湖北师范大学以及湖北理工学院所有年级中随机抽查的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
调查方法
为更加真实全面的了解反电信网络诈骗视域下对大学生公共信息安全素养影响,本次调查采取以线下发放问卷为主、线上问卷星调查为辅的方式,两者结合,大大提高了问卷数据的有效性与真实性。城市之光实践队进行问卷制定、发放、总结分析,从客观角度出发,结合定性和定量的方法进行综合的分析。
前期我们分出不同的组别来进行问卷撰写,每一组根据自己所分配的板块进行问卷题目撰写。经过撰写后,由本次我们课题研究的队长进行初步整合,再召开会议,对整合的问卷进行筛选,让大家自由发言,提出意见。最后得出问卷定稿,经过队长以及队员们的共同努力,以及老师的指导下,《基于反电信网络诈骗对大学生公共信息安全素养影响的研究》问卷诞生。后期是至关重要问卷收集工作,队员们前往湖北理工学院、湖北师范大学各地进行问卷发放,并转发线上问卷星问卷。此次问卷效果良好,大家积极发布问卷,加大宣传力度,并达到预期填写人数,为后期分析数据以及调查报告的撰写打下夯实基础。
调查过程
本次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共发放纸质档290份问卷,回收290份,回收率为100%,线上共发放29份问卷。线上线下问卷有效性为100%。
(五)数据分析
对线下收集的问卷进行编号,并由队员进行问卷录入工作。队员将每份问卷信息录入问卷星中,队长综合问卷结果进行交叉分析,制作图表展示,尽量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使得问卷分析结果精确而有效。
三、数据分析
(一)基本信息
填写问卷的主要是湖北师范大学、湖北理工学院的在校大学生,遵循随机调查原则。本次调查在基本信息方面主要了解参加者的性别和年级。
  1. 性别分布
男女生对于问题的认知是有一定差异的,并鉴于湖师是师范类学校,基本是女生为主,为更好的得到问卷分析数据结果,保证数据的有效性与平衡性,所以部分队员前往湖北理工学院进行问卷发放。调查结果显示(如图1)男生填写人数为138人,女人填写人数为281人,男生比例为32.94%,女生比例为67.06%。根据数据来说,女生人数还是比男生多一倍左右,因为问卷发放还是以湖师校内为主,而湖师本来就是女生占大多数,得到的数据结果也是正常不过的,但是这样的男女填写比例也基本能够得到一些较平衡的数据。
2.年级分布:大一、大二年级的学生较多
本次调查的数据是大一、大二填写的人数较多,大三、大四及研究生以上的人数较少,如图2所示,大一所占比例为37.23%,大二所占比例为36.75%,大三所占比例为18.38%,大四为5.25%,研究生及以上的为2.39%。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个逐渐下降的比例。笔者认为这样的数据还是有许多主客观因素的。首先,大一、大二相对来说课余时间相对宽松,更加乐于填写此类问卷,参与我们的活动。大三很多都忙于学业,更多会自习室等地方备研或录课,其次,我们也并没有去自习室、教室等地方发放。大四更多是去实习与工作都不呆在校内。同时调查问卷发放的两个学校研究生数量是很少的,所以很难得到研究生数据,这样看来其实数据结果也是情有可原的。
(二)高校大学生对电信网络诈骗相关内容的了解现状
1.大部分学生听说过或有意了解过电信网络诈骗案件
本次调查分析要基于大学生对诈骗案件的了解程度,所以设置了该题目,100%的有效学生问卷比较客观准确地反映了大学生防电信网络诈骗现状。根据图3所示,我们可以看到有占比68.74%的学生是听说过且了解过相关内容的,有25.78%听说过但没去了解过,有4.77%的学生没听说过但愿意了解,有0.72%的学生是没听说过也不想了解。由此来看,大部分学生是听说且了解过的,但是却依然有一部分的学生是只听说而根本没有了解,或者是不愿意去了解的。电信网络诈骗团伙往往就对准了此类并不了解电信网络诈骗的群体下手,因为他并不了解相关内容,也对诈骗类型、方式了解较少,更加难以预防被诈骗,这便有了可乘之机。根据近期发生的案件来看,有的诈骗团伙是冒充公检法诈骗,称其身份信息泄露,被用于洗黑钱,需配合公检法调查,检查名下账号,有的是网络刷单,被朋友拉入一个刷单微信群,说明初期确有报酬,但一段时间后,对方就以各种借口推诿不再兑现,除此以外,还有网络贷款,虚假代购等等,诈骗形式可谓是越来越新颖,手段也是愈发增多,这类案件层出不穷,连工作多年的社会人士也免不了遭“毒手”,更不用说是没有什么社会经验的大学生。根据笔者收集到的资料,很多受骗的大学生掉入陷阱,首先是因为现诈骗的手段越来越多,形式变化多样,比如像代购,有时难以让人分辨是非。二来还是主观因素,也是最重要的因素,许多大学生自身还是不了解电信诈骗相关内容,导致信息安全知识储备不足,加之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差,容易被诈骗团伙盯上,所以下文会从主客观两方面来提出增强大学生预防电信网络诈骗的能力的对策与方法。
2.大学生主要通过电视网络了解电信网络诈骗知识
要深入分析大学生对电信网络诈骗的相关了解程度,要从另一个方面入手,就是大学生了解该类知识的途径,如图4所示,8.35%的学生是通过书籍杂志了解,76.37%的学生通过电视网络了解,8.83%的学生通过亲戚朋友了解,剩下6.44%的学生是通过其他方式了解,其他方式大多是学校讲座、班会等校内活动。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大学生了解该类知识还是以互联网媒体为主,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互联网获取信息上获取信息是便捷的,信息也是丰富多彩的。同时,互联网的信息良莠不齐,有很多信息是不全面的,如果仅仅从网络上了解是完全不够的,关于电信网络诈骗的案件也会在网络上发布,也会有许多网友评论,但是有些信息的发布审核是不过关的,存在一些有误的信息,或者说刻意扭曲案件真相等,这些虚假或者错误的信息是很容易误导人们的视野,不利于我们全面地了解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上一分点的数据中有超过大半学生都是听说和了解过电信网络诈骗的,而根据当前了解途径来看,这部分学生还是在电视网络上了解,但是这样的了解是不够全面真实的。笔者认为,就大学生而言,校园是学生每日待时间最长的地方,老师的讲授、参与的活动都会潜移默化的对学生产生很大影响,要想学生更多了解网络电信诈骗的相关内容,学校倒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平台。相关分析内容会在下文阐述。
3.大部分学生只有基本的信息安全知识
根据调查大学生认为自己目前的信息安全知识储备可以预防电信网络诈骗的情况结果显示,69.69%的学生认为自己基本了解,对网络诈骗有一定的防备心,25.54%的学生认为自己知识储备丰富,可以很好地预防诈骗,3.1%的人认为自己知识储备薄弱,会轻信骗子,剩下1.67%不清楚自己的情况。当前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也只是停留在基本了解,还是不全面的,甚至小部分学生是知识储备弱,预防能力差的。就是这样的情况很容易让诈骗团伙有可乘之机。信息安全知识贮备不足是一个非常大的漏洞,显而易见,当前提升大学生信息安全知识也是一个重点问题,校园内也要适时开展相关防电信网络诈骗的宣传工作,有效地提高大学生预防电信网络诈骗的能力。
(三)反电信网络诈骗对大学生公共信息安全素养影响
1.反电信网络诈骗宣传对公共信息安全素养有直接影响
为探究反电信网络诈骗对大学生公共信息安全素养影响的效果,应该调查大学生的对于此类宣传工作的直观感受,也是探究整体影响的第一步。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其宣传工作有直接影响的学生占比72.55%,认为有间接影响,但影响不大的占比23.15%,认为没有影响的占比2.63%,其他则认为自己不清楚。结果显而易见,基本上都认为会有影响,而其中的绝大部分则认为是有直接影响的,能够增强了民众公共安全信息素养。随着近来诈骗案件的增多,为更好的普及防电信诈骗知识,许多高校以及社区内都有相关的宣传工作。这样的宣传工作难免会被部分人认为无用或者是所谓“洗脑”工作,但落实好宣传工作用处很大,大学是一个丰富而多彩的平台,大学生会接触到比以往更多的人和事,不同于以前在校园内只是看书做题,大学则要面对很多问题。而诈骗团队现在很多就是对准大学生入手,由于学生没有经济基础、可能会去找兼职、贷款,也为犯罪团伙提供了可乘之机。宣传反电信网络诈骗知识不是形式,而是一个实质的内容,是看不见可是用处极大的“法宝”,如果通过听讲座、做活动等获取到许多信息安全知识,在面对疑似诈骗事件时都会警惕三分,受骗率也能降低许多。如同数据的结果,几乎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宣传工作有直接影响,也可以说是必要的,笔者也持认同观点。同时笔者认为宣传不能只是停留在刻板的形式上,讲座、班会宣讲并不可少,但是创新的形式更能吸引学生兴趣,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更易使学生吸收相关知识,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通过对反电信网络诈骗知识的学习提升各方面意识
为更好地探究反电信网络诈骗的影响,要调查大学生认为反电信网络诈骗知识的学习能提升哪几个方面的能力。此题设置为多选题。根据调查结果表明(如图5),认为提高权利意识的占比39.86%、提升责任意识的占比44.63%、道德意识34.61%、法律意识60.86%、信息安全意识67.54%、财产安全意识61.1%。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基本每个选项都有一部分人选择,趋向平衡状态。反电信网络诈骗知识的学习,无论是对哪一个方面的意识都是有提升作用的,细致来看,认为能提高信息安全、财产安全、法律这三种意识的人是占了超过半数的,首先,电信网络诈骗主要在互联网实施,不法分子通过互联网获取受害者隐私并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进行诈骗。大学生的日常也是离不开互联网的,信息安全意识也是尤其重要,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意识是在进行网络信息活动中所具备的保护自身、他人安全的信息认知,并拥有识别与处理信息的意识。如果一个人缺乏信息安全意识,这将会成为一个巨大漏洞,给犯罪分子提供机会。其次,大部分人认为反电信网络诈骗的学习可以提高财产安全意识也同样是合理的,因为诈骗案件很多来源于对金钱的需求,诈骗团伙希望获取利益,也利用受害群体的弱点下手,有些大学生在大学希望自己能兼职赚钱、贷款买东西、或者享受“钱生钱”的待遇,但是正是这种没有财产安全意识的人容易上当受骗,反倒自己的利益有巨大的损失。最后,法律意识也是有大部分同学选择此选项,由于电信网络诈骗是涉及法律问题,当我们遭受到电信网络诈骗时,一定要举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的利益,而不是独自承担。如果缺乏法律意识,在真正遇到此类状况时会不知所措。总的来说,学习反电信网络诈骗知识对提升每个意识都是有利的,特别是我们作为大学生,更是要积极学习相关知识。
3.反电信网络诈骗对社会有较多积极影响
为调查大学生对于反电信网络诈骗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的看法,深入分析反电信网络诈骗工作对大学生公共信息安全素养的影响,设置该多选题。分析结果如下图所示(见图6),其中选择保护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的占比72.32%,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占比68.02%,提升民众信息安全意识占比74.94%,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占比49.88%,维护法律威严占比42.24%,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占比47.26%,根据数据来看,基本每一项都有许多同学选择,反电信网络诈骗无论是对保护财产安全还是其他方面都是有很大的积极影响。而最多选择的是提升民众信息安全意识,可以发现,在大学生的角度来看,反电信网络诈骗是对提升信息安全意识是有很大成效的,而大学生也是在学习相关知识下,自身的信息安全素养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更能意识到反电信网络诈骗工作的意义。为提升更多民众的公共信息安全素养,降低受骗率,这项工作也需要持续下去,保护人民的利益,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维护和谐安全的网络环境。
四、对策及建议
(一)社会层面
反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以及提升大学生信息安全素养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在问卷中且调查了大学生对此的观点与看法。根据这道多选题的问卷数据显示:认为有效措施为现实案例宣传讲座以加强公众安全意识教育占比66.83%,公示栏/黑板/展板的提示占比53.22%,网络(微信公众号、短视频、手机短信、微博等)的宣传与提示占比73.75%,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占比51.07%,规范电信网络运营的使用占比46.54%,基本每一选项选择的比例差别并不大,上述的几个选择都是有效手段。有关部门应该要采取有力举措共同提升民众的公共信息安全素养,平常组织讲座,整理现实案例进行宣讲,让宣讲更加深入人心。同时,公告栏、展板也是必不可少的,应该多展示一些标语,采用图文并行,画上一些容易吸引人眼球的动漫来让民众学习,这也是简单而有效的方式。而最多人选择的网络宣传方式也尤其重要,网络是我们每日都必须使用的,微信、QQ、抖音等。网络是宣传反电信网络诈骗的有利平台,通过日常在微博发送宣传内容,征集反电信网络诈骗有关的视频发送到抖音等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全社会都应该上下联动形成合力,同心共创网络信息安全蓝天。除上述以外,还要积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立法机关应进一步建立完善相关法规,为防电信网络诈骗把好“人口关”。有关部门依法加大打击力度。公安、电信等部门应依法加大对电信网络诈骗的打击力度,加快破案速度、加强账户实名制和转账管理,出“重拳”严厉整治新型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行为,畅通防电信网络诈骗的“出口关”。同时,还要加强舆论监督。除立法机关完善立法、公安机关加紧破案、电信部门加强监管外,及时曝光信息出卖源等新闻舆论监督,各部门联手根治是同创电信网络安全蓝天的重要保障。
(二)学校层面
为更深一步探究反电信网络诈骗宣传工作效果,探寻提升大学生公共信息安全素养的有效对策,我们在问卷中收集学生的相关建议,设置了简答题。在各个回答中,可以看到许多学生认为学校方面要加强反电信网络诈骗工作。笔者认为高校在校园教育培养中对学生影响是极大的,大学不仅是一个学习的地方更是迈入社会、增长见识的平台,高校既要进行一贯的课堂知识传授、实验室技能培训等教育,更应该培养学生的网络信息安全素养,这也是高校的一个重要责任。
有许多学者认为,只要通过开展法律规范、道德伦理和知识技术教育,介绍网络信息安全的基本知识就可以了,上述这些固然是需要的,但只是通过偶尔一两次简单的讲座、宣讲所达到的效果并不好,而是成为一种灌输式的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公共信息安全素养不仅拘泥于上述的形式,高校要与时俱进,采用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在创新活动中展开,举办班级、院级、校级的趣味活动、演讲比赛等,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而不是让他们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一方面,高校可开设线线下主题公共选修课程,通过一项项富有含义的仪式的讲授,帮助学生加深了解,重拾兴趣和热爱;另一方面,丰富实践环节,还原情景,增强互动。学生参与反电信诈骗知识学习的主题活动、课程之中,在潜移默化中吸收更多的知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外化于心、内化于心便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三)个人及家庭方面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也是终身教育者”,除了社会、校园层面,家庭的培养对学生的成长也是至关重要,在家庭里,父母也要了解电信网络诈骗的相关内容,敏锐地关注周围所发生的事件,适时的给孩子讲述相关内容,有意识地提高孩子的信息安全素养,不能忽略安全意识的引导与教育。
学生个人更是要有意识提升自己的信息安全素养。首先,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保护技术要与新科技同步,不仅要从PC终端、手机通信终端等硬件设备上加强技术防范,也要从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和手机 APP等软件系统上强化技术防范。例如,我们在使用的硬件设备上有针对性地预装一些隐私安全软件、加密软件和自动清除软件,以防个人信息的泄露。第二,我们要有信息辨别能力,对虚假身份信息快速且准确地鉴别,严防套用、伪造、变造他人个人身份信息等情况。第三,学会理性思考,正确、理性看待电信网络诈骗,坚决打击诈骗行为的同时也要筑起自己的心理防线。第四,在遇到电信网络诈骗时,探求解决之道。在不幸遭遇电信网络诈骗后,大学生在进行自我疏导的同时,应积极寻求老师、家长或专业咨询师的帮助,努力探寻问题的解决方法,用法律武装自己。
五、结 语
1.本次研究是在反电信网络诈骗视域进行研究,从调查结果分析以及其中的现状、影响以及对策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在网络时代里,无论是大学生群体还是社会群体都容易遭受到电信诈骗,而反电信诈骗工作也在持续开展,同时取得一定成效,大部分同学都认为反电信诈骗的工作效果是显著的,对我们都有直接影响。对我们的各种意识以及公共信息安全素养的提高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反电信网络诈骗工作是要持续长久的进行,社会以及学校也要加强此类工作的进程,为创造和谐安全的环境共尽力量,同时,大学生自身更要积极主动的学习反电信诈骗知识,提高辨别能力,提升自身信息安全素养。
2.本次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以当今的热点,电信网络诈骗为背景,以大学生为切入点,探究关于反电信网络诈骗对大学生公共信息安全素养的影响,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但又结合了网络,紧跟时代趋势,在研究中我们可以学习到反电信网络诈骗的相关知识,又能紧接社会问题,探究其中潜在的问题,提出个人的看法,是一个有前瞻性的课题。
3.本次研究也有不足之处,我们的调查群体角度有一些限制,问题都是从大学生角度来看,可以拓展社会群体(如老师、教育工作者),如果从他们的角度看关于网络时代大学生公共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许能够有新的发现,能让研究更加有深度。
 
一、前  言
当前电信网络技术飞速发展,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和信息也成为了网络和现实社会的要素。为维护网络安全,保护公民利益,促进经济社会信息化健康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于2016年11月7日通过,自2017年6月1日起施行。网络安全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重点问题,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做出许多危害国家,危害民众的事情。近年来利用大数据获取个人隐私信息实施电信诈骗的案件层出不穷,受害的范围也逐渐扩大。近来,大学生往往成为电信网络诈骗的“重灾区”,这些案件的发生严重影响社会稳定。故有关部门、学校积极开展了一系列反电信诈骗的行动,在社区、校园内都大力实行反电信诈骗工作。在这样的视域下,对大学生公共信息安全素养影响也成为了我们关注的重点问题。校园是一个教书育人的地方,是培养能力、增长才干的平台,而社会更是塑造大学生良好人格、培养良好品格的大环境,而遭受电信诈骗,对于大学生身心各方面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会有极端的学生采取自杀的方式结束生命以此了结。在此背景下,不仅要从校园与社会入手,积极开展反电信网络诈骗工作,更要关心工作开展的影响程度,了解现状,寻找其中还存在的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方法,为搭建安全网络、培养大学生良好品格,保护大学生利益,共同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二、方法与过程
(一)调查目的
1.调查在校学生对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了解程度;
2.了解大学生对于电信网络诈骗原因、形式的理解;
3.分析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频发的原因;
4.分析反电信网络诈骗工作的开展及其效果;
5.探究反电信网络诈骗对大学生公共安全信息素养的影响;
6.探究提升反电信网络诈骗积极成效的对策及建议。
(二)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以湖北师范大学以及湖北理工学院所有年级中随机抽查的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
调查方法
为更加真实全面的了解反电信网络诈骗视域下对大学生公共信息安全素养影响,本次调查采取以线下发放问卷为主、线上问卷星调查为辅的方式,两者结合,大大提高了问卷数据的有效性与真实性。城市之光实践队进行问卷制定、发放、总结分析,从客观角度出发,结合定性和定量的方法进行综合的分析。
前期我们分出不同的组别来进行问卷撰写,每一组根据自己所分配的板块进行问卷题目撰写。经过撰写后,由本次我们课题研究的队长进行初步整合,再召开会议,对整合的问卷进行筛选,让大家自由发言,提出意见。最后得出问卷定稿,经过队长以及队员们的共同努力,以及老师的指导下,《基于反电信网络诈骗对大学生公共信息安全素养影响的研究》问卷诞生。后期是至关重要问卷收集工作,队员们前往湖北理工学院、湖北师范大学各地进行问卷发放,并转发线上问卷星问卷。此次问卷效果良好,大家积极发布问卷,加大宣传力度,并达到预期填写人数,为后期分析数据以及调查报告的撰写打下夯实基础。
调查过程
本次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共发放纸质档290份问卷,回收290份,回收率为100%,线上共发放29份问卷。线上线下问卷有效性为100%。
(五)数据分析
对线下收集的问卷进行编号,并由队员进行问卷录入工作。队员将每份问卷信息录入问卷星中,队长综合问卷结果进行交叉分析,制作图表展示,尽量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使得问卷分析结果精确而有效。
三、数据分析
(一)基本信息
填写问卷的主要是湖北师范大学、湖北理工学院的在校大学生,遵循随机调查原则。本次调查在基本信息方面主要了解参加者的性别和年级。
  1. 性别分布
男女生对于问题的认知是有一定差异的,并鉴于湖师是师范类学校,基本是女生为主,为更好的得到问卷分析数据结果,保证数据的有效性与平衡性,所以部分队员前往湖北理工学院进行问卷发放。调查结果显示(如图1)男生填写人数为138人,女人填写人数为281人,男生比例为32.94%,女生比例为67.06%。根据数据来说,女生人数还是比男生多一倍左右,因为问卷发放还是以湖师校内为主,而湖师本来就是女生占大多数,得到的数据结果也是正常不过的,但是这样的男女填写比例也基本能够得到一些较平衡的数据。
2.年级分布:大一、大二年级的学生较多
本次调查的数据是大一、大二填写的人数较多,大三、大四及研究生以上的人数较少,如图2所示,大一所占比例为37.23%,大二所占比例为36.75%,大三所占比例为18.38%,大四为5.25%,研究生及以上的为2.39%。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个逐渐下降的比例。笔者认为这样的数据还是有许多主客观因素的。首先,大一、大二相对来说课余时间相对宽松,更加乐于填写此类问卷,参与我们的活动。大三很多都忙于学业,更多会自习室等地方备研或录课,其次,我们也并没有去自习室、教室等地方发放。大四更多是去实习与工作都不呆在校内。同时调查问卷发放的两个学校研究生数量是很少的,所以很难得到研究生数据,这样看来其实数据结果也是情有可原的。
(二)高校大学生对电信网络诈骗相关内容的了解现状
1.大部分学生听说过或有意了解过电信网络诈骗案件
本次调查分析要基于大学生对诈骗案件的了解程度,所以设置了该题目,100%的有效学生问卷比较客观准确地反映了大学生防电信网络诈骗现状。根据图3所示,我们可以看到有占比68.74%的学生是听说过且了解过相关内容的,有25.78%听说过但没去了解过,有4.77%的学生没听说过但愿意了解,有0.72%的学生是没听说过也不想了解。由此来看,大部分学生是听说且了解过的,但是却依然有一部分的学生是只听说而根本没有了解,或者是不愿意去了解的。电信网络诈骗团伙往往就对准了此类并不了解电信网络诈骗的群体下手,因为他并不了解相关内容,也对诈骗类型、方式了解较少,更加难以预防被诈骗,这便有了可乘之机。根据近期发生的案件来看,有的诈骗团伙是冒充公检法诈骗,称其身份信息泄露,被用于洗黑钱,需配合公检法调查,检查名下账号,有的是网络刷单,被朋友拉入一个刷单微信群,说明初期确有报酬,但一段时间后,对方就以各种借口推诿不再兑现,除此以外,还有网络贷款,虚假代购等等,诈骗形式可谓是越来越新颖,手段也是愈发增多,这类案件层出不穷,连工作多年的社会人士也免不了遭“毒手”,更不用说是没有什么社会经验的大学生。根据笔者收集到的资料,很多受骗的大学生掉入陷阱,首先是因为现诈骗的手段越来越多,形式变化多样,比如像代购,有时难以让人分辨是非。二来还是主观因素,也是最重要的因素,许多大学生自身还是不了解电信诈骗相关内容,导致信息安全知识储备不足,加之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差,容易被诈骗团伙盯上,所以下文会从主客观两方面来提出增强大学生预防电信网络诈骗的能力的对策与方法。
2.大学生主要通过电视网络了解电信网络诈骗知识
要深入分析大学生对电信网络诈骗的相关了解程度,要从另一个方面入手,就是大学生了解该类知识的途径,如图4所示,8.35%的学生是通过书籍杂志了解,76.37%的学生通过电视网络了解,8.83%的学生通过亲戚朋友了解,剩下6.44%的学生是通过其他方式了解,其他方式大多是学校讲座、班会等校内活动。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大学生了解该类知识还是以互联网媒体为主,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互联网获取信息上获取信息是便捷的,信息也是丰富多彩的。同时,互联网的信息良莠不齐,有很多信息是不全面的,如果仅仅从网络上了解是完全不够的,关于电信网络诈骗的案件也会在网络上发布,也会有许多网友评论,但是有些信息的发布审核是不过关的,存在一些有误的信息,或者说刻意扭曲案件真相等,这些虚假或者错误的信息是很容易误导人们的视野,不利于我们全面地了解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上一分点的数据中有超过大半学生都是听说和了解过电信网络诈骗的,而根据当前了解途径来看,这部分学生还是在电视网络上了解,但是这样的了解是不够全面真实的。笔者认为,就大学生而言,校园是学生每日待时间最长的地方,老师的讲授、参与的活动都会潜移默化的对学生产生很大影响,要想学生更多了解网络电信诈骗的相关内容,学校倒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平台。相关分析内容会在下文阐述。
3.大部分学生只有基本的信息安全知识
根据调查大学生认为自己目前的信息安全知识储备可以预防电信网络诈骗的情况结果显示,69.69%的学生认为自己基本了解,对网络诈骗有一定的防备心,25.54%的学生认为自己知识储备丰富,可以很好地预防诈骗,3.1%的人认为自己知识储备薄弱,会轻信骗子,剩下1.67%不清楚自己的情况。当前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也只是停留在基本了解,还是不全面的,甚至小部分学生是知识储备弱,预防能力差的。就是这样的情况很容易让诈骗团伙有可乘之机。信息安全知识贮备不足是一个非常大的漏洞,显而易见,当前提升大学生信息安全知识也是一个重点问题,校园内也要适时开展相关防电信网络诈骗的宣传工作,有效地提高大学生预防电信网络诈骗的能力。
(三)反电信网络诈骗对大学生公共信息安全素养影响
1.反电信网络诈骗宣传对公共信息安全素养有直接影响
为探究反电信网络诈骗对大学生公共信息安全素养影响的效果,应该调查大学生的对于此类宣传工作的直观感受,也是探究整体影响的第一步。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其宣传工作有直接影响的学生占比72.55%,认为有间接影响,但影响不大的占比23.15%,认为没有影响的占比2.63%,其他则认为自己不清楚。结果显而易见,基本上都认为会有影响,而其中的绝大部分则认为是有直接影响的,能够增强了民众公共安全信息素养。随着近来诈骗案件的增多,为更好的普及防电信诈骗知识,许多高校以及社区内都有相关的宣传工作。这样的宣传工作难免会被部分人认为无用或者是所谓“洗脑”工作,但落实好宣传工作用处很大,大学是一个丰富而多彩的平台,大学生会接触到比以往更多的人和事,不同于以前在校园内只是看书做题,大学则要面对很多问题。而诈骗团队现在很多就是对准大学生入手,由于学生没有经济基础、可能会去找兼职、贷款,也为犯罪团伙提供了可乘之机。宣传反电信网络诈骗知识不是形式,而是一个实质的内容,是看不见可是用处极大的“法宝”,如果通过听讲座、做活动等获取到许多信息安全知识,在面对疑似诈骗事件时都会警惕三分,受骗率也能降低许多。如同数据的结果,几乎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宣传工作有直接影响,也可以说是必要的,笔者也持认同观点。同时笔者认为宣传不能只是停留在刻板的形式上,讲座、班会宣讲并不可少,但是创新的形式更能吸引学生兴趣,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更易使学生吸收相关知识,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通过对反电信网络诈骗知识的学习提升各方面意识
为更好地探究反电信网络诈骗的影响,要调查大学生认为反电信网络诈骗知识的学习能提升哪几个方面的能力。此题设置为多选题。根据调查结果表明(如图5),认为提高权利意识的占比39.86%、提升责任意识的占比44.63%、道德意识34.61%、法律意识60.86%、信息安全意识67.54%、财产安全意识61.1%。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基本每个选项都有一部分人选择,趋向平衡状态。反电信网络诈骗知识的学习,无论是对哪一个方面的意识都是有提升作用的,细致来看,认为能提高信息安全、财产安全、法律这三种意识的人是占了超过半数的,首先,电信网络诈骗主要在互联网实施,不法分子通过互联网获取受害者隐私并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进行诈骗。大学生的日常也是离不开互联网的,信息安\全意识也是尤其重要,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意识是在进行网络信息活动中所具备的保护自身、他人安全的信息认知,并拥有识别与处理信息的意识。如果一个人缺乏信息安全意识,这将会成为一个巨大漏洞,给犯罪分子提供机会。其次,大部分人认为反电信网络诈骗的学习可以提高财产安全意识也同样是合理的,因为诈骗案件很多来源于对金钱的需求,诈骗团伙希望获取利益,也利用受害群体的弱点下手,有些大学生在大学希望自己能兼职赚钱、贷款买东西、或者享受“钱生钱”的待遇,但是正是这种没有财产安全意识的人容易上当受骗,反倒自己的利益有巨大的损失。最后,法律意识也是有大部分同学选择此选项,由于电信网络诈骗是涉及法律问题,当我们遭受到电信网络诈骗时,一定要举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的利益,而不是独自承担。如果缺乏法律意识,在真正遇到此类状况时会不知所措。总的来说,学习反电信网络诈骗知识对提升每个意识都是有利的,特别是我们作为大学生,更是要积极学习相关知识。
3.反电信网络诈骗对社会有较多积极影响
为调查大学生对于反电信网络诈骗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的看法,深入分析反电信网络诈骗工作对大学生公共信息安全素养的影响,设置该多选题。分析结果如下图所示(见图6),其中选择保护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的占比72.32%,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占比68.02%,提升民众信息安全意识占比74.94%,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占比49.88%,维护法律威严占比42.24%,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占比47.26%,根据数据来看,基本每一项都有许多同学选择,反电信网络诈骗无论是对保护财产安全还是其他方面都是有很大的积极影响。而最多选择的是提升民众信息安全意识,可以发现,在大学生的角度来看,反电信网络诈骗是对提升信息安全意识是有很大成效的,而大学生也是在学习相关知识下,自身的信息安全素养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更能意识到反电信网络诈骗工作的意义。为提升更多民众的公共信息安全素养,降低受骗率,这项工作也需要持续下去,保护人民的利益,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维护和谐安全的网络环境。
四、对策及建议
(一)社会层面
反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以及提升大学生信息安全素养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在问卷中且调查了大学生对此的观点与看法。根据这道多选题的问卷数据显示:认为有效措施为现实案例宣传讲座以加强公众安全意识教育占比66.83%,公示栏/黑板/展板的提示占比53.22%,网络(微信公众号、短视频、手机短信、微博等)的宣传与提示占比73.75%,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占比51.07%,规范电信网络运营的使用占比46.54%,基本每一选项选择的比例差别并不大,上述的几个选择都是有效手段。有关部门应该要采取有力举措共同提升民众的公共信息安全素养,平常组织讲座,整理现实案例进行宣讲,让宣讲更加深入人心。同时,公告栏、展板也是必不可少的,应该多展示一些标语,采用图文并行,画上一些容易吸引人眼球的动漫来让民众学习,这也是简单而有效的方式。而最多人选择的网络宣传方式也尤其重要,网络是我们每日都必须使用的,微信、QQ、抖音等。网络是宣传反电信网络诈骗的有利平台,通过日常在微博发送宣传内容,征集反电信网络诈骗有关的视频发送到抖音等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全社会都应该上下联动形成合力,同心共创网络信息安全蓝天。除上述以外,还要积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立法机关应进一步建立完善相关法规,为防电信网络诈骗把好“人口关”。有关部门依法加大打击力度。公安、电信等部门应依法加大对电信网络诈骗的打击力度,加快破案速度、加强账户实名制和转账管理,出“重拳”严厉整治新型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行为,畅通防电信网络诈骗的“出口关”。同时,还要加强舆论监督。除立法机关完善立法、公安机关加紧破案、电信部门加强监管外,及时曝光信息出卖源等新闻舆论监督,各部门联手根治是同创电信网络安全蓝天的重要保障。
(二)学校层面
为更深一步探究反电信网络诈骗宣传工作效果,探寻提升大学生公共信息安全素养的有效对策,我们在问卷中收集学生的相关建议,设置了简答题。在各个回答中,可以看到许多学生认为学校方面要加强反电信网络诈骗工作。笔者认为高校在校园教育培养中对学生影响是极大的,大学不仅是一个学习的地方更是迈入社会、增长见识的平台,高校既要进行一贯的课堂知识传授、实验室技能培训等教育,更应该培养学生的网络信息安全素养,这也是高校的一个重要责任。
有许多学者认为,只要通过开展法律规范、道德伦理和知识技术教育,介绍网络信息安全的基本知识就可以了,上述这些固然是需要的,但只是通过偶尔一两次简单的讲座、宣讲所达到的效果并不好,而是成为一种灌输式的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公共信息安全素养不仅拘泥于上述的形式,高校要与时俱进,采用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在创新活动中展开,举办班级、院级、校级的趣味活动、演讲比赛等,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而不是让他们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一方面,高校可开设线线下主题公共选修课程,通过一项项富有含义的仪式的讲授,帮助学生加深了解,重拾兴趣和热爱;另一方面,丰富实践环节,还原情景,增强互动。学生参与反电信诈骗知识学习的主题活动、课程之中,在潜移默化中吸收更多的知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外化于心、内化于心便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三)个人及家庭方面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也是终身教育者”,除了社会、校园层面,家庭的培养对学生的成长也是至关重要,在家庭里,父母也要了解电信网络诈骗的相关内容,敏锐地关注周围所发生的事件,适时的给孩子讲述相关内容,有意识地提高孩子的信息安全素养,不能忽略安全意识的引导与教育。
学生个人更是要有意识提升自己的信息安全素养。首先,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保护技术要与新科技同步,不仅要从PC终端、手机通信终端等硬件设备上加强技术防范,也要从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和手机 APP等软件系统上强化技术防范。例如,我们在使用的硬件设备上有针对性地预装一些隐私安全软件、加密软件和自动清除软件,以防个人信息的泄露。第二,我们要有信息辨别能力,对虚假身份信息快速且准确地鉴别,严防套用、伪造、变造他人个人身份信息等情况。第三,学会理性思考,正确、理性看待电信网络诈骗,坚决打击诈骗行为的同时也要筑起自己的心理防线。第四,在遇到电信网络诈骗时,探求解决之道。在不幸遭遇电信网络诈骗后,大学生在进行自我疏导的同时,应积极寻求老师、家长或专业咨询师的帮助,努力探寻问题的解决方法,用法律武装自己。
五、结 语
1.本次研究是在反电信网络诈骗视域进行研究,从调查结果分析以及其中的现状、影响以及对策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在网络时代里,无论是大学生群体还是社会群体都容易遭受到电信诈骗,而反电信诈骗工作也在持续开展,同时取得一定成效,大部分同学都认为反电信诈骗的工作效果是显著的,对我们都有直接影响。对我们的各种意识以及公共信息安全素养的提高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反电信网络诈骗工作是要持续长久的进行,社会以及学校也要加强此类工作的进程,为创造和谐安全的环境共尽力量,同时,大学生自身更要积极主动的学习反电信诈骗知识,提高辨别能力,提升自身信息安全素养。
2.本次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以当今的热点,电信网络诈骗为背景,以大学生为切入点,探究关于反电信网络诈骗对大学生公共信息安全素养的影响,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但又结合了网络,紧跟时代趋势,在研究中我们可以学习到反电信网络诈骗的相关知识,又能紧接社会问题,探究其中潜在的问题,提出个人的看法,是一个有前瞻性的课题。
3.本次研究也有不足之处,我们的调查群体角度有一些限制,问题都是从大学生角度来看,可以拓展社会群体(如老师、教育工作者),如果从他们的角度看关于网络时代大学生公共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许能够有新的发现,能让研究更加有深度。
 
一、前  言
当前电信网络技术飞速发展,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和信息也成为了网络和现实社会的要素。为维护网络安全,保护公民利益,促进经济社会信息化健康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于2016年11月7日通过,自2017年6月1日起施行。网络安全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重点问题,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做出许多危害国家,危害民众的事情。近年来利用大数据获取个人隐私信息实施电信诈骗的案件层出不穷,受害的范围也逐渐扩大。近来,大学生往往成为电信网络诈骗的“重灾区”,这些案件的发生严重影响社会稳定。故有关部门、学校积极开展了一系列反电信诈骗的行动,在社区、校园内都大力实行反电信诈骗工作。在这样的视域下,对大学生公共信息安全素养影响也成为了我们关注的重点问题。校园是一个教书育人的地方,是培养能力、增长才干的平台,而社会更是塑造大学生良好人格、培养良好品格的大环境,而遭受电信诈骗,对于大学生身心各方面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会有极端的学生采取自杀的方式结束生命以此了结。在此背景下,不仅要从校园与社会入手,积极开展反电信网络诈骗工作,更要关心工作开展的影响程度,了解现状,寻找其中还存在的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方法,为搭建安全网络、培养大学生良好品格,保护大学生利益,共同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二、方法与过程
(一)调查目的
1.调查在校学生对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了解程度;
2.了解大学生对于电信网络诈骗原因、形式的理解;
3.分析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频发的原因;
4.分析反电信网络诈骗工作的开展及其效果;
5.探究反电信网络诈骗对大学生公共安全信息素养的影响;
6.探究提升反电信网络诈骗积极成效的对策及建议。
(二)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以湖北师范大学以及湖北理工学院所有年级中随机抽查的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
调查方法
为更加真实全面的了解反电信网络诈骗视域下对大学生公共信息安全素养影响,本次调查采取以线下发放问卷为主、线上问卷星调查为辅的方式,两者结合,大大提高了问卷数据的有效性与真实性。城市之光实践队进行问卷制定、发放、总结分析,从客观角度出发,结合定性和定量的方法进行综合的分析。
前期我们分出不同的组别来进行问卷撰写,每一组根据自己所分配的板块进行问卷题目撰写。经过撰写后,由本次我们课题研究的队长进行初步整合,再召开会议,对整合的问卷进行筛选,让大家自由发言,提出意见。最后得出问卷定稿,经过队长以及队员们的共同努力,以及老师的指导下,《基于反电信网络诈骗对大学生公共信息安全素养影响的研究》问卷诞生。后期是至关重要问卷收集工作,队员们前往湖北理工学院、湖北师范大学各地进行问卷发放,并转发线上问卷星问卷。此次问卷效果良好,大家积极发布问卷,加大宣传力度,并达到预期填写人数,为后期分析数据以及调查报告的撰写打下夯实基础。
调查过程
本次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共发放纸质档290份问卷,回收290份,回收率为100%,线上共发放29份问卷。线上线下问卷有效性为100%。
(五)数据分析
对线下收集的问卷进行编号,并由队员进行问卷录入工作。队员将每份问卷信息录入问卷星中,队长综合问卷结果进行交叉分析,制作图表展示,尽量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使得问卷分析结果精确而有效。
三、数据分析
(一)基本信息
填写问卷的主要是湖北师范大学、湖北理工学院的在校大学生,遵循随机调查原则。本次调查在基本信息方面主要了解参加者的性别和年级。
  1. 性别分布
男女生对于问题的认知是有一定差异的,并鉴于湖师是师范类学校,基本是女生为主,为更好的得到问卷分析数据结果,保证数据的有效性与平衡性,所以部分队员前往湖北理工学院进行问卷发放。调查结果显示,男生填写人数为138人,女人填写人数为281人,男生比例为32.94%,女生比例为67.06%。根据数据来说,女生人数还是比男生多一倍左右,因为问卷发放还是以湖师校内为主,而湖师本来就是女生占大多数,得到的数据结果也是正常不过的,但是这样的男女填写比例也基本能够得到一些较平衡的数据。
2.年级分布:大一、大二年级的学生较多
本次调查的数据是大一、大二填写的人数较多,大三、大四及研究生以上的人数较少,大一所占比例为37.23%,大二所占比例为36.75%,大三所占比例为18.38%,大四为5.25%,研究生及以上的为2.39%。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个逐渐下降的比例。笔者认为这样的数据还是有许多主客观因素的。首先,大一、大二相对来说课余时间相对宽松,更加乐于填写此类问卷,参与我们的活动。大三很多都忙于学业,更多会自习室等地方备研或录课,其次,我们也并没有去自习室、教室等地方发放。大四更多是去实习与工作都不呆在校内。同时调查问卷发放的两个学校研究生数量是很少的,所以很难得到研究生数据,这样看来其实数据结果也是情有可原的。
(二)高校大学生对电信网络诈骗相关内容的了解现状
1.大部分学生听说过或有意了解过电信网络诈骗案件
本次调查分析要基于大学生对诈骗案件的了解程度,所以设置了该题目,100%的有效学生问卷比较客观准确地反映了大学生防电信网络诈骗现状。我们可以看到有占比68.74%的学生是听说过且了解过相关内容的,有25.78%听说过但没去了解过,有4.77%的学生没听说过但愿意了解,有0.72%的学生是没听说过也不想了解。由此来看,大部分学生是听说且了解过的,但是却依然有一部分的学生是只听说而根本没有了解,或者是不愿意去了解的。电信网络诈骗团伙往往就对准了此类并不了解电信网络诈骗的群体下手,因为他并不了解相关内容,也对诈骗类型、方式了解较少,更加难以预防被诈骗,这便有了可乘之机。根据近期发生的案件来看,有的诈骗团伙是冒充公检法诈骗,称其身份信息泄露,被用于洗黑钱,需配合公检法调查,检查名下账号,有的是网络刷单,被朋友拉入一个刷单微信群,说明初期确有报酬,但一段时间后,对方就以各种借口推诿不再兑现,除此以外,还有网络贷款,虚假代购等等,诈骗形式可谓是越来越新颖,手段也是愈发增多,这类案件层出不穷,连工作多年的社会人士也免不了遭“毒手”,更不用说是没有什么社会经验的大学生。根据笔者收集到的资料,很多受骗的大学生掉入陷阱,首先是因为现诈骗的手段越来越多,形式变化多样,比如像代购,有时难以让人分辨是非。二来还是主观因素,也是最重要的因素,许多大学生自身还是不了解电信诈骗相关内容,导致信息安全知识储备不足,加之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差,容易被诈骗团伙盯上,所以下文会从主客观两方面来提出增强大学生预防电信网络诈骗的能力的对策与方法。
2.大学生主要通过电视网络了解电信网络诈骗知识
要深入分析大学生对电信网络诈骗的相关了解程度,要从另一个方面入手,就是大学生了解该类知识的途径,8.35%的学生是通过书籍杂志了解,76.37%的学生通过电视网络了解,8.83%的学生通过亲戚朋友了解,剩下6.44%的学生是通过其他方式了解,其他方式大多是学校讲座、班会等校内活动。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大学生了解该类知识还是以互联网媒体为主,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互联网获取信息上获取信息是便捷的,信息也是丰富多彩的。同时,互联网的信息良莠不齐,有很多信息是不全面的,如果仅仅从网络上了解是完全不够的,关于电信网络诈骗的案件也会在网络上发布,也会有许多网友评论,但是有些信息的发布审核是不过关的,存在一些有误的信息,或者说刻意扭曲案件真相等,这些虚假或者错误的信息是很容易误导人们的视野,不利于我们全面地了解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上一分点的数据中有超过大半学生都是听说和了解过电信网络诈骗的,而根据当前了解途径来看,这部分学生还是在电视网络上了解,但是这样的了解是不够全面真实的。笔者认为,就大学生而言,校园是学生每日待时间最长的地方,老师的讲授、参与的活动都会潜移默化的对学生产生很大影响,要想学生更多了解网络电信诈骗的相关内容,学校倒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平台。相关分析内容会在下文阐述。
3.大部分学生只有基本的信息安全知识
根据调查大学生认为自己目前的信息安全知识储备可以预防电信网络诈骗的情况结果显示,69.69%的学生认为自己基本了解,对网络诈骗有一定的防备心,25.54%的学生认为自己知识储备丰富,可以很好地预防诈骗,3.1%的人认为自己知识储备薄弱,会轻信骗子,剩下1.67%不清楚自己的情况。当前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也只是停留在基本了解,还是不全面的,甚至小部分学生是知识储备弱,预防能力差的。就是这样的情况很容易让诈骗团伙有可乘之机。信息安全知识贮备不足是一个非常大的漏洞,显而易见,当前提升大学生信息安全知识也是一个重点问题,校园内也要适时开展相关防电信网络诈骗的宣传工作,有效地提高大学生预防电信网络诈骗的能力。
(三)反电信网络诈骗对大学生公共信息安全素养影响
1.反电信网络诈骗宣传对公共信息安全素养有直接影响
为探究反电信网络诈骗对大学生公共信息安全素养影响的效果,应该调查大学生的对于此类宣传工作的直观感受,也是探究整体影响的第一步。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其宣传工作有直接影响的学生占比72.55%,认为有间接影响,但影响不大的占比23.15%,认为没有影响的占比2.63%,其他则认为自己不清楚。结果显而易见,基本上都认为会有影响,而其中的绝大部分则认为是有直接影响的,能够增强了民众公共安全信息素养。随着近来诈骗案件的增多,为更好的普及防电信诈骗知识,许多高校以及社区内都有相关的宣传工作。这样的宣传工作难免会被部分人认为无用或者是所谓“洗脑”工作,但落实好宣传工作用处很大,大学是一个丰富而多彩的平台,大学生会接触到比以往更多的人和事,不同于以前在校园内只是看书做题,大学则要面对很多问题。而诈骗团队现在很多就是对准大学生入手,由于学生没有经济基础、可能会去找兼职、贷款,也为犯罪团伙提供了可乘之机。宣传反电信网络诈骗知识不是形式,而是一个实质的内容,是看不见可是用处极大的“法宝”,如果通过听讲座、做活动等获取到许多信息安全知识,在面对疑似诈骗事件时都会警惕三分,受骗率也能降低许多。如同数据的结果,几乎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宣传工作有直接影响,也可以说是必要的,笔者也持认同观点。同时笔者认为宣传不能只是停留在刻板的形式上,讲座、班会宣讲并不可少,但是创新的形式更能吸引学生兴趣,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更易使学生吸收相关知识,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通过对反电信网络诈骗知识的学习提升各方面意识
为更好地探究反电信网络诈骗的影响,要调查大学生认为反电信网络诈骗知识的学习能提升哪几个方面的能力。此题设置为多选题。根据调查结果表明,认为提高权利意识的占比39.86%、提升责任意识的占比44.63%、道德意识34.61%、法律意识60.86%、信息安全意识67.54%、财产安全意识61.1%。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基本每个选项都有一部分人选择,趋向平衡状态。反电信网络诈骗知识的学习,无论是对哪一个方面的意识都是有提升作用的,细致来看,认为能提高信息安全、财产安全、法律这三种意识的人是占了超过半数的,首先,电信网络诈骗主要在互联网实施,不法分子通过互联网获取受害者隐私并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进行诈骗。大学生的日常也是离不开互联网的,信息安全意识也是尤其重要,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意识是在进行网络信息活动中所具备的保护自身、他人安全的信息认知,并拥有识别与处理信息的意识。如果一个人缺乏信息安全意识,这将会成为一个巨大漏洞,给犯罪分子提供机会。其次,大部分人认为反电信网络诈骗的学习可以提高财产安全意识也同样是合理的,因为诈骗案件很多来源于对金钱的需求,诈骗团伙希望获取利益,也利用受害群体的弱点下手,有些大学生在大学希望自己能兼职赚钱、贷款买东西、或者享受“钱生钱”的待遇,但是正是这种没有财产安全意识的人容易上当受骗,反倒自己的利益有巨大的损失。最后,法律意识也是有大部分同学选择此选项,由于电信网络诈骗是涉及法律问题,当我们遭受到电信网络诈骗时,一定要举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的利益,而不是独自承担。如果缺乏法律意识,在真正遇到此类状况时会不知所措。总的来说,学习反电信网络诈骗知识对提升每个意识都是有利的,特别是我们作为大学生,更是要积极学习相关知识。
3.反电信网络诈骗对社会有较多积极影响
为调查大学生对于反电信网络诈骗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的看法,深入分析反电信网络诈骗工作对大学生公共信息安全素养的影响,设置该多选题。分析结果如下图所示,其中选择保护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的占比72.32%,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占比68.02%,提升民众信息安全意识占比74.94%,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占比49.88%,维护法律威严占比42.24%,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占比47.26%,根据数据来看,基本每一项都有许多同学选择,反电信网络诈骗无论是对保护财产安全还是其他方面都是有很大的积极影响。而最多选择的是提升民众信息安全意识,可以发现,在大学生的角度来看,反电信网络诈骗是对提升信息安全意识是有很大成效的,而大学生也是在学习相关知识下,自身的信息安全素养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更能意识到反电信网络诈骗工作的意义。为提升更多民众的公共信息安全素养,降低受骗率,这项工作也需要持续下去,保护人民的利益,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维护和谐安全的网络环境。
四、对策及建议
(一)社会层面
反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以及提升大学生信息安全素养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在问卷中且调查了大学生对此的观点与看法。根据这道多选题的问卷数据显示:认为有效措施为现实案例宣传讲座以加强公众安全意识教育占比66.83%,公示栏/黑板/展板的提示占比53.22%,网络(微信公众号、短视频、手机短信、微博等)的宣传与提示占比73.75%,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占比51.07%,规范电信网络运营的使用占比46.54%,基本每一选项选择的比例差别并不大,上述的几个选择都是有效手段。有关部门应该要采取有力举措共同提升民众的公共信息安全素养,平常组织讲座,整理现实案例进行宣讲,让宣讲更加深入人心。同时,公告栏、展板也是必不可少的,应该多展示一些标语,采用图文并行,画上一些容易吸引人眼球的动漫来让民众学习,这也是简单而有效的方式。而最多人选择的网络宣传方式也尤其重要,网络是我们每日都必须使用的,微信、QQ、抖音等。网络是宣传反电信网络诈骗的有利平台,通过日常在微博发送宣传内容,征集反电信网络诈骗有关的视频发送到抖音等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全社会都应该上下联动形成合力,同心共创网络信息安全蓝天。除上述以外,还要积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立法机关应进一步建立完善相关法规,为防电信网络诈骗把好“人口关”。有关部门依法加大打击力度。公安、电信等部门应依法加大对电信网络诈骗的打击力度,加快破案速度、加强账户实名制和转账管理,出“重拳”严厉整治新型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行为,畅通防电信网络诈骗的“出口关”。同时,还要加强舆论监督。除立法机关完善立法、公安机关加紧破案、电信部门加强监管外,及时曝光信息出卖源等新闻舆论监督,各部门联手根治是同创电信网络安全蓝天的重要保障。
(二)学校层面
为更深一步探究反电信网络诈骗宣传工作效果,探寻提升大学生公共信息安全素养的有效对策,我们在问卷中收集学生的相关建议,设置了简答题。在各个回答中,可以看到许多学生认为学校方面要加强反电信网络诈骗工作。笔者认为高校在校园教育培养中对学生影响是极大的,大学不仅是一个学习的地方更是迈入社会、增长见识的平台,高校既要进行一贯的课堂知识传授、实验室技能培训等教育,更应该培养学生的网络信息安全素养,这也是高校的一个重要责任。
有许多学者认为,只要通过开展法律规范、道德伦理和知识技术教育,介绍网络信息安全的基本知识就可以了,上述这些固然是需要的,但只是通过偶尔一两次简单的讲座、宣讲所达到的效果并不好,而是成为一种灌输式的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公共信息安全素养不仅拘泥于上述的形式,高校要与时俱进,采用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在创新活动中展开,举办班级、院级、校级的趣味活动、演讲比赛等,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而不是让他们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一方面,高校可开设线线下主题公共选修课程,通过一项项富有含义的仪式的讲授,帮助学生加深了解,重拾兴趣和热爱;另一方面,丰富实践环节,还原情景,增强互动。学生参与反电信诈骗知识学习的主题活动、课程之中,在潜移默化中吸收更多的知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外化于心、内化于心便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三)个人及家庭方面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也是终身教育者”,除了社会、校园层面,家庭的培养对学生的成长也是至关重要,在家庭里,父母也要了解电信网络诈骗的相关内容,敏锐地关注周围所发生的事件,适时的给孩子讲述相关内容,有意识地提高孩子的信息安全素养,不能忽略安全意识的引导与教育。
学生个人更是要有意识提升自己的信息安全素养。首先,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保护技术要与新科技同步,不仅要从PC终端、手机通信终端等硬件设备上加强技术防范,也要从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和手机 APP等软件系统上强化技术防范。例如,我们在使用的硬件设备上有针对性地预装一些隐私安全软件、加密软件和自动清除软件,以防个人信息的泄露。第二,我们要有信息辨别能力,对虚假身份信息快速且准确地鉴别,严防套用、伪造、变造他人个人身份信息等情况。第三,学会理性思考,正确、理性看待电信网络诈骗,坚决打击诈骗行为的同时也要筑起自己的心理防线。第四,在遇到电信网络诈骗时,探求解决之道。在不幸遭遇电信网络诈骗后,大学生在进行自我疏导的同时,应积极寻求老师、家长或专业咨询师的帮助,努力探寻问题的解决方法,用法律武装自己。
五、结 语
1.本次研究是在反电信网络诈骗视域进行研究,从调查结果分析以及其中的现状、影响以及对策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在网络时代里,无论是大学生群体还是社会群体都容易遭受到电信诈骗,而反电信诈骗工作也在持续开展,同时取得一定成效,大部分同学都认为反电信诈骗的工作效果是显著的,对我们都有直接影响。对我们的各种意识以及公共信息安全素养的提高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反电信网络诈骗工作是要持续长久的进行,社会以及学校也要加强此类工作的进程,为创造和谐安全的环境共尽力量,同时,大学生自身更要积极主动的学习反电信诈骗知识,提高辨别能力,提升自身信息安全素养。
2.本次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以当今的热点,电信网络诈骗为背景,以大学生为切入点,探究关于反电信网络诈骗对大学生公共信息安全素养的影响,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但又结合了网络,紧跟时代趋势,在研究中我们可以学习到反电信网络诈骗的相关知识,又能紧接社会问题,探究其中潜在的问题,提出个人的看法,是一个有前瞻性的课题。
3.本次研究也有不足之处,我们的调查群体角度有一些限制,问题都是从大学生角度来看,可以拓展社会群体(如老师、教育工作者),如果从他们的角度看关于网络时代大学生公共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许能够有新的发现,能让研究更加有深度。
 
时间:2021-08-21 作者:卢意靖 来源:丛凑大学生 关注:
清纯校花尽显校园风范清纯校花尽显校园风范
南京视觉艺术职业学院校花南京视觉艺术职业学院校花
宁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花宁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花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校花漳州职业技术学院校花
泉州纺织服装职业学院校花泉州纺织服装职业学院校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