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赴河南省“青春寻访”行动实践暑期社会实践团:参观红旗渠纪念馆,弘扬红旗渠精神
为学习和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赴河南省“青春寻访”行动实践暑期社会实践团于8月1日展开了主题为“参观红旗渠纪念馆,学习英雄事迹”的实践活动,但由于河南暴雨与疫情的原因,最终采取了云实践的形式。
团队成员通过线上会议的形式共同参观了红旗渠,感受那段难忘岁月的英雄壮举。一渠绕太行,精神动天下。
林州山多地少,石厚土薄,凿井无泉,引水无源,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然而就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下,林县人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建造了雄伟壮观的红旗渠。红旗渠施工期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和“文革”的迷乱吋期,由于工程浩大,施工环境恶劣,技术装备简陋,资金和物资短缺,每个民工每天只有6两粮食,但是,这些困难并没有使林县人民屈服,他们决定在太行山开凿一条引水渠,从山西省平县把漳河引入林县,勤劳勇敢的十万林州人民苦战十个春秋,仅靠自己的双手在太行山悬崖悄壁上修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创造了历史上伟大的奇迹。
林州位于太行山东麓,历史上是一个酷旱山区。为了解决严重缺水问题,1960年2月,原林县县委在对林县山川河流和区域人文地貌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勘探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考察、设计,毅然决定带领全县人民动工修建红旗渠,把漳河水引进林县。
当时,正是我国遭受严重自然灾害时期,资金、物质、粮食、技术十分匮乏。面对重重困难,具有大无畏英雄气概的林县人民战天斗地,在建设者们每人每天6两粮食的艰苦条件下,用汗水、血肉和100多条生命,投资1.25亿元(其中7878万元是林县人民勒紧裤带自己投入的),苦战十年,硬是在巍巍太行山的悬崖峭壁、险滩峡谷中建造了一条人工天河。
上世纪60年代,十万开山者,历时十年,绝壁穿石,挖渠千里,把中华民族的一面精神之旗,插在太行之巅。
红旗渠的建成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体现,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克服重重困难、解决突出问题、不等不靠的精神体现。红旗渠的建成是一批批冲锋在前、享乐在后、硬骨铮铮、一心为众、无私奉献的英雄起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的结果,是党员领导干部深入第一线和群众同心干并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保证工程建设顺利进展的结果。
红旗渠精神既充满了中华民族的豪情壮志,又倡导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既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又体现了当今中国人民的理想、信念和追求。
“艰难知人生,实践长才干”。很遗憾因为暴雨与疫情的原因这次成员们没能进行实地实践,但是通过云实践仍然了解到红旗渠的修建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形成了一笔无价的精神财富,那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这种精神对当代社会的我们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而且我们应赋予红旗渠精神更新的内涵,在全党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在暴雨与疫情的侵袭下,红旗渠精神仍将引领我们战胜困难,鼓舞斗志,走向胜利。
时间:2021-08-24 作者: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赴河南省“青春寻访”行动实践暑期社会 来源:丛凑大学生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