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凑大学生

南京财经大学“苗旅西江,筑梦黔乡”调研队暑期社会实践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为了探寻中国脱贫攻坚“主战场”的贵州关于特色民族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现状,7月16至20日,南京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苗旅西江,筑梦黔乡”暑期实践调研队来到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围绕“民族村寨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主题,开展为期5天的调研活动。
西江千户苗寨是一个由10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完整地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明的地方,被称为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自2008年以来,西江千户苗寨依托丰富的苗族文化遗产资源,开发以民族文化为核心的旅游产业,十余年来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实践出了广为人知的“西江模式”。
景区与村寨融合,实现共生共建共荣发展之道。
调研行动队通过现场体验、实地考察、采访交流等不同方式从走进苗寨到认识再到深入苗寨。调研队走进村民家中参观苗寨古老建筑吊脚楼,询问村民的生活情况,交通物流,生活基础保障等问题,以此来了解景区快速发展给当地居民带来的的影响。队员了解到,苗寨里含有卫生院、银行、邮政、农贸市场等基础设施,可以满足村民的生活需求。为了促进原有居民与外来经营者的融合,西江旅游公司还通过帮助村民就业、创业,为村民进出寨开辟绿色通道等措施解决村民担心的问题。
7月17日中午,调研队经当地商铺店员介绍,前往西江苗寨文化研究院,与贵州民族大学的学生开展长达两个小时的交流活动。交谈中,团队成员了解到西江苗寨对于景区服务、文化保护、增强村民收入等方面采取的措施与取得成果。根据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专业周美慧同学讲述,西江千户苗寨自疫情爆发以来,一直寻求转型的方法。为了保障村民收益,2009年,西江旅游公司制定了《西江千户苗寨民族文化保护评级奖励方法》,每年拿出18%的门票总收入,以民族文化保护经费的形式分配给每家每户。当地政府加强实施人才引进战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返回西江,尝试用自己的力量投身于家乡建设。
 以民族文化之魂塑造旅游品牌。
文化是民族的命脉,也是当地旅游发展的核心。为了了解苗族民族文化的保护情况,队员们走街串巷,从山底走到山头,到达一个个村寨,走进一座座博物馆,观赏西江苗寨拥有的国家非物质遗产与苗族传统。团队成员李安琦、穆娅与老师傅们深入交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弘扬问题,并用镜头记录非遗文化展示过程。在寻找民族文化的路途中,队员们看到非遗传承人身上充满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感,感受到当地对于民族文化发展与保护得决心与毅力,也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贵州对于提升文化自信理念中的“贵州智慧”。
恰逢苗族人一年一度摘稻苞,祈丰年的吃新节,调研队队员有幸被当地村民李仁杰一家邀请参加欢度节日,体验苗族人神共欢的节日习俗。村民热情地拿出自家酿制的米酒、酸菜,还向调研队展示家中珍贵的苗绣与银器。在节日的氛围中,团队成员深切的体验到苗家人质朴的民风与热情好客。当队员询问当地村民的基本生活情况、消费结构时,有村民说到:“在当地旅游产业还未开发之前,当地人年均收入不超过2000元,大部分人也仅靠农业收入和劳务输出。随着旅游开发的兴起,村民们可以在自己家里得到就业,收入得到显著的提高,生活质量也得到保障,还带动大量外来商铺与周边村寨村民纷纷进驻苗寨,日常生活也更加便利。”
与时俱进,共享发展成果。
西江苗寨用十余年的时间去探索旅游业对苗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为民族文化旅游带动地方发展提供新模式,为民族地区文化保护发展提供新范本,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新路径,以“景区带村带县”的模式去辐射周边村寨,取得显着的脱贫创富成果。
五天的时间,团队得到来自当地村民、商家、景区服务人员、雷山县团委与媒体的帮助,同时,也收集他们对于景区发展与治理改进的意见并传达给相关工作人员。综合调研成果,调研队对推进景区旅游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应在持续发展的同时,着力解决苗寨内部发展不平衡,援助村民与外来商家发展不平衡,村民与游客内外需求矛盾等问题;二、应坚持继承民族文化为核心,彰显民族特色,以人为本,增强文化底蕴;三、应积极推广“西江模式”,说好西江故事,以自身经验带动更多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相信只要抓住机会,努力奋进,西江苗寨会成为人们更加向往的家园,中国乡村建设的美好蓝图也一定会实现!
时间:2021-08-23 作者:张应 来源:丛凑大学生 关注:
清纯校花尽显校园风范清纯校花尽显校园风范
南京视觉艺术职业学院校花南京视觉艺术职业学院校花
宁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花宁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花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校花漳州职业技术学院校花
泉州纺织服装职业学院校花泉州纺织服装职业学院校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