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水迢迢,情深久长
暑期伊始,湖北医药学院第二临床学院“薪火相传”暑期社会实践队奔赴158公里外的中国水都——丹江口市,开展“走访红色基地 传承红色精神”社会实践活动,回忆水利工程推进之艰 溯源调水之路上的红色精神。汉江作为长江最大支流,丹江口市介于汉江与丹江交界处,为缓解以北京为首的北方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国务院开展“调南水以援北”——南水北调的重大战略性工程。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河南时,一项重点工作就是了解南水北调工程。南水北调精神不仅包含了“顾全大局,舍家为国,团结一心”的移民精神,还包含着“齐心协力,负责务实,求精创新”的建设精神。
在这次实践开始前,我对南水北调四个字的印象仅停留在水利工程的物理层面,在听到南水北调工程纪念馆被赋予“丹江口市红色基地“的称号时也曾表达过自己的不解,对指导老师定下的这个实践地址,也曾为是否能高效传递我队”薪火相传“这一主旨与队员产生过纠纷争执。
然而真面对六台百丈高的涡轮机全力轰鸣运作,了解10名干部搬迁一线殉职,听到纪念馆负责人赵经理介绍,整个移民搬迁过程中没有发生一起移民重大伤亡事件,却有300多名干部晕倒在搬迁现场,100多名干部因公负伤时,我就知道我之前对于民生工程的想象可能还是过于狭隘了。
在寻访的过程中,我了解到除了大流量泵站、超长洞径过水隧道、大渡槽和暗涵等一系列超级工程造就的施工硬性难题,还有南水北调移民搬迁这种与人打交道的工作也是棘手。
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原因,有的移民经过70年代两到三次搬迁怕越搬越穷,有的住城镇繁荣地带不舍得自己数年辛苦建立的房屋、发展的产业,在郧县这个移民数量超过全省1/3移民的重点地段,各位党员干部能做的就是入户聆听,了解百姓需求,一家一户为百姓做实事,解决疑虑困惑。
浩浩江滩波光闪烁,“攻坚为民”、“身体力行”、“亲历亲为”等这些原本停留在历史课本上的焦裕禄精神,在我们21世纪的党员干部身上得到了再现,以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移民书记“赵久康为首的党员干部、各级县乡单位包保移民户的工作人员,与居民同吃同住,帮助乡亲们挑粪种地,想尽办法为移民后的困难户增收,争取以平和的手段完成拆迁的同时,让大家百姓的生活越过越好,他们的行为也让我深受触动。
大学生的我们应抱为人民服务之志,以人为本,怀实干之心,在自身本职工作上精益求精。若非实际亲耳听到这些亲历者的故事,我可能不至如此震撼。对于这些政务干部来说,调节矛盾、解疑释惑“达到100%拆迁同意率”可能就只是一份工作,但从历史的长河来看,他们“一对一帮扶””“的智慧和毅力为实现南北两方民生安乐,人民幸福,做出了重要贡献。
暑期社会实践的意义可能也就在此,社会犹如一台大型机器,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参与运转,本质上我们的工作都是在服务他人,我们若非清晰看到自己的定位,则无法明确自己的目标,作为医学生,我们以后走向医生岗位也更是如此。党员为心,服务为情,薪火相传的老故事在今天现代就是一个个于平凡之中伟大的“小人物故事”,社会的发展看青年,牢记使命,脚踏实地,我们年轻一代日后也能撑起一片新的天空。
时间:2021-08-28 作者:王佳艺 来源:王佳艺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