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凑大学生

踏脱贫筑梦之旅,怀心之所向为侠

    在公正的社群中,追求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是人之为人的永恒主题,对于我国曾长期处于贫困状态的脱贫群体而言亦是最直接的合理期望。2020年底,华夏大地因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升腾起经久不息的欢呼声,一条曲折蜿蜒四十余年的长路迎来了白日光辉的照拂。乘火车回家乡的路上,望着窗外村落里连绵的田野、溪流与依傍山水的人家,我渐渐萌生了走近这些脱贫家庭的心念——想走到他们身边去,去亲眼见一见他们开心的笑颜与具体的生活、去问一问他们的脱贫故事与未来展望。
    于是,团队的小伙伴们兵分数路来到了家乡周围的脱贫乡镇中,寻访每一位脱贫者的生活。我们遇到了许许多多友善的面孔,倾听他们的心声与处事逻辑;有时路过一户人家,却被他们当作客人来对待,热情地分享许多有意思的故事。他们有的因外人的来访而露出略显羞涩的笑脸、有的对自己的未来有着成熟饱满的规划、还有的为想让家中五六个孩子都上大学发着愁。脱贫群体与我们一样,是一群善良热忱、有着相似优点与缺点的普通人;为了生活,都需要成为精打细算的“小经济学家”。
    许多脱贫者的人生都与脚下这片土地连得很近很近。那些为反抗贫穷,自己垒砌砖房、艰难养护田中菜根、拉扯啼哭的孩童长大的艰辛已经慢慢沉入饱经风霜的泥土;岁月以往,新的芽苗、新的希望历经在土层之下耐久的孕育,正迎风而立,茁壮生长——那是脱贫之后,每一位脱贫者从“生存”真真切切地走向“生活”的坚实方向。我很喜欢看他们望着土地的眼神:饱含着坚毅、温和还有爱,闪烁着微弱却坚定的光亮。
台前县篇:自大山深处生长的芳华
    本次探访之旅的第一站来到了河南省濮阳市台前县。我想象中的脱贫县,村民或许都住在土坯房中、家中昏暗杂乱,或是修着坑坑洼洼的村间小路,但实地走访的所见所闻令我们十分惊喜,完全感觉不出这是去年才完成脱贫的小县城。
    令人触动的是,村中脱贫居民在整个访谈过程里始终热情、友善地对待我们这些
“初出茅庐”的大学生。起初,我们与村民的交流还有些生涩,希望“脱贫”这一图为调研团队成员正在采访村民话题不要让他们感到难堪。没想到村民虽然有些紧张和局促,但谈到村子里近年来的发展,纷纷滔滔不绝地介绍了起来:用自己的双手搭建的房屋、在院子里饲养家禽、种植蔬菜……阳光柔柔地洒落其上,恍若脱贫村民们自豪开朗、幸福满足的笑脸。信步其间,村里的道路十分平整,每个巷口都起了“秋菊巷”、“冬梅巷”等非常有诗意的名字,夕阳下田园犬奔跑乡间,好一派“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田园风光,一行人颇有陶潜隐逸山中、淡泊世事的自得其乐之感。
    谈及这场调研中最舍不得的人,莫过于一群天真活泼的留守儿童了。我们在当地的许集伍维小学开展了爱心支教活动,在最初的课堂上,孩子们显露羞涩,很少与支教老师互动,但每双眼睛都亮晶晶地盯着老师的一举一动;随着老师不断的温柔鼓励,小朋友们活泼好动的天性便齐齐展露出来,时常令我们忍俊不禁。课堂上也会不设限地让孩子们写首童诗,“今天有位小朋友写的诗,也太有才了吧,我念给你们听啊,‘太阳是一个巨大的火球,月亮是一个巨大的烧饼,火球用来烤烧饼,星星是烧饼的渣’,真是太棒了!”略显朴素的取材配上天马行空的奇幻想象,诗的小作者早上啃着烧饼跑进教室的匆忙模样跃然纸上。孩子们的无穷创造力着实带给我们太多的惊叹与感动,这份心情是有些复杂的,既有欣喜与赞叹,又有对这些留守孩子的同情关怀,更蕴含着想带他们走出大山、见到更美丽的世界的深深期盼。不过还好,在孩子们稚嫩的想法中,充满自由选择与无数机遇的未来永远在闪闪发光。
利津县:从扶贫“小事”中见大情怀
    本次探访之旅的另一站是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北宋镇。在实地走访的过程中,在一户村民家中的墙上张贴的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照片、最新的扶贫宣传手册使我们深深感动。屋内的白墙上免不了斑痕或褶皱,但墙上的照片像是崭新的、折射出光泽的。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信仰和崇高敬意也从侧面反映出脱贫工作的成效显著、深入人心;一户人家对我们说起自己脱贫的经历时,动情地留下了泪水,他激动地称帮扶人员是自己的“大恩人”:原来是帮扶人员了解到其小女儿面临毕业,多方辗转为她联系就业单位,最后成功被东营市某制造材料有限公司录取,解决了孩子的就业问题。听完这图为团队成员跟随帮扶工作人员宣传最新扶贫政策个故事,我们无不为扶贫工作者的辛劳与用心所打动,也正是这样真心实意帮扶、真抓实干攻坚,用真情践行着帮扶责任人的责任和担当,才最终为每一位脱贫者体面而有尊严的美好生活开放了可能性。
    在探访当地脱贫群体生活的过程中,我收获了温暖与改变。我们在一开始会惊异于贫苦户家中脏乱的环境,有些难以接受这样的现状,但在一户一户的走访中,慢慢被感动。有的家庭仅靠一人挣钱补贴家用,收入微薄,却对生活充满希望;有的贫困孩子为了节省用电而靠路灯学习。在谈及对未来的生活有怎样的期待时,大多数仍然希冀能够有长期稳定的职业与收入,这样才能够真正依靠自身力量实现脱贫。由此可见,已实现脱贫的群体并不愿意始终依靠帮扶政策而生存,而是希望能够争取机会并更加努力地工作,能够朝着自己想要的一种生活迈进。我们也会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用真实、细致的调研对策助力后脱贫时代的良性运转。
    同时,我也在走访过程中反思后脱贫时代的当下存在的问题,尝试用自己微薄的力量为每一位脱贫者创造更好的发展机遇。为响应国家关于新冠病毒防控的政策,我们展开了对于广西省北海市合浦县的线上调研。受访的扶贫工作者网名“侠客凡心”,他坦言,曾遇到一些脱贫户不愿配合迁改危房的工作困难,“曾经以为可以成为心中追寻的侠:有力量的人去帮助弱小的人。后来,时常为村里的陋习所烦忧,心中的侠客梦终归有了边界。”仅依靠外源性的帮扶政策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培育脱贫主体的内生能力才是抵御风险、实现美好生活的关键要素。
    “摆脱贫困”从来不是一个遥远的语词,而是由千千万万户真实的脱贫人家、生动曲折的扶贫故事凝结而成的家国事业。当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号角在乡野田间吹响,我们希望来到脱贫者周围,真心关怀他们的生活与未来的展望。这场探访之旅始于回乡火车上的一束灵感,那时,我见窗外山是山、水是水;而今回首,但觉这个夏日遇到的一个又一个美好的身影,那些摆脱贫困之后奋力生活、开朗开怀的笑脸,正跨越目之所及的山山而川,遥遥地说着告别。
    脱离贫困的未来在何方?防止返贫,靠的不仅是国家、扶贫干部,还有贫困人群立志摆脱贫困的决心。前行之途有湍流,也有险滩,但我们心有所恃,奔向更好的生活就是方向。“国家的扶贫政策实实在在地落实到脱贫人口的生活中了,希望他们能够继续自力更生,为祖国开创更美好的蓝天。”团队成员由衷地感叹道。我们相信,“自造血液”的脱贫方式不仅仅是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方式,还能使每一位脱贫者自生活走向生命历程的富足,使世界变成一个更有意义的地方。
 
 
时间:2021-08-28 作者:朱昕雨 高静雯 徐飞越 周展 来源:朱昕雨 高静雯 徐飞越 周展 关注:
滇池学院校花赖雯婷滇池学院校花赖雯婷
南通职业大学校花南通职业大学校花
景德镇陶瓷学院校花景德镇陶瓷学院校花
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校花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校花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校花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校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