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凑大学生

将夏天定格在宝应

距离宝应之旅已然过去了一个月,归来以后不久便被疫情“拘禁”在了校园内,纵然苏州大学也不乏美景,但在宝应,中国荷藕之乡的独特魅力,再加上与志同道合、意气风发的同学们,四处奔波走访、整理资料、讨论,只为能对乡村振兴、农业发展献出一份力量时心中的那份斗志与欣喜,总是让我不禁怀念。
说起宝应,其实于我们一行,并不陌生。从今年三月起,作为宝应当地人徐玮蔓,便牵头组织起我们,探讨她的振兴家乡之计。起初的我们,单单看到了宝应的“荷美”,检索了大量资料文献,试图以当地荷藕产业的三产融合为突破口,助力乡村各产业发展。六月份,在老师的指点下,我们又发觉了宝应还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十九个抗日根据地之一,其蕴含的红色血脉与红文化便自然而然变成了我们探讨的第二个突破口。
如此以来,未至宝应,我的心中却已经有了个宝应,集荷文化与红文化一身,等待着我们一展身手的宝应。当然,心中的忐忑与忧虑也是难免的,无论计划得再怎么漂亮,都是空架子,真真切切做出来东西才是有用的,而凭着我们几个大学生,真的就能为宝应产生什么效应吗?愈是临近预定的出发日期,我心中害怕此行竹篮打水一场空的心情愈是沉重。
但这一切的担忧,从我抵达宝应高铁站开始,便逐渐淡去了。从我们遇到的第一位宝应人——出租车司机,到酒店的前台,再到后来的苏中革命历史纪念馆馆长、宝应农业局负责人、射阳湖镇政府人员等等,无不向我展示着,这座以水与荷为特色的城市所孕育的宽厚包容和淳朴进取的民风。
“荷美西安丰,晶彩小延安”、“千年古镇,水乡荷韵,红色圣地”,这类标语,在我们拜访苏中革命历史纪念馆那天,见了许多,小镇上的许多老房屋上,也都绘上了红色元素的画作,使得旅程,还未至目的地,便与红色血脉相接了。而在后来纪念馆讲解员姐姐的娓娓道来中,昔日里新四军在苏中一带与人民唇齿相依、英勇奋战的身影变得更加活灵活现。“红色血脉永志不忘,传家法宝历久弥新”,我不禁想,若这些红色资源,能够被充分利用起来,帮助当代人走进历史深处,感悟人生真谛,培育高尚品德,提升政治素养,为推进革命老区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岂不妙哉?
馆长见我们踌躇满志,又向我们描绘了当地的发展蓝图,以“一园一馆一村”为基础,多方保证客源的同时,协同当地各特色产业,共同助力乡村振兴,致力于打造红色文化、绿色文化、水晶文化、修养文化等多文化融合的旅游胜地。或是博览群书的缘故,馆长的言辞谈吐有理有据,思路清晰,倒是帮我们将原先心中所想的都说了个明白。而这特色企业,若单论西安丰镇,或许是水晶产业,但放宽到宝应县,那绝少不了荷藕产业。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七月,正值荷花盛开之期,我们怎会错过此次好机会,在实践的第三天,我们便在射阳政府人员的引领下,游览了多次登上央视荧幕的水泗荷园,真真是美得让人心动。一望无际的荷叶,摇曳婀娜的荷花,我们乘坐着小舟,从湖中荡过,将此番美景尽收眼底,深藏心里。路上,不像前些日的馆长那么能说会道,政府人员简洁明了地与我们介绍了如今的荷藕产业发展现状,更多的时光,是我们自己去看,去体会。除了这美景,荷园内的“清风润湖畔”与“荷博园”等多处景点,用着不同的方式,向我们展示宝应历史悠久的荷文化。园内一句标语形容的最为贴切:“一半是湖水,一半是文化”。
实践渐近尾声,原先只是在资料上书写着的宝应,如今在我心中已变得鲜活,一方面是他本身的,无论是荷文化,还是红文化,都真真切切地让我触碰到,感受到了;另一方面,则是我们一行人,共同奔波,整理资料,共同奋斗的经历,已经与这“中国荷藕之乡”融在一起了。出发前所想的促进乡村振兴、农业发展的念头也变得更加坚决与笃定。只愿我们能将我们心中的这份笃定,传递给更多的青年人,愿我们的所作所为,能为乡村振兴事业做出一些贡献。愿我的夏天,不虚此行。
 
 
 
时间:2021-08-22 作者:方缘恒 来源:方缘恒 关注:
清纯校花尽显校园风范清纯校花尽显校园风范
南京视觉艺术职业学院校花南京视觉艺术职业学院校花
宁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花宁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花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校花漳州职业技术学院校花
泉州纺织服装职业学院校花泉州纺织服装职业学院校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