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凑大学生

三下乡感悟:传统美食革新助力乡村振兴

民以食为天,美食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一座城市的缩影,更是一座城市无法磨灭的记忆。传统美食,既是需求,又是享受,既是记忆,又是传承。2021年6月26日至6月30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校园通讯社“凤城不知名美食鉴赏团”在学校党委指导老师李宁的带领下,开展“祥泰柴庖探脱贫昔景,凤城街巷品革迁新风”实践活动。在此期间,我们深入姜堰溱潼镇采访村民和溱东村村委会,通过当地美食的前世今生观察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伟大历史成就,进一步向年轻人宣传传统美食文化。
溱潼古镇四面环水,素有“水乡明珠”之称,是避暑纳凉的好去处。在古镇旁经营农家乐的孙奶奶为我们制作了她的拿手美食——炒凉粉。
泰州炒凉粉一般有两种样式,刨丝或是切块,奶奶制作的便是切块炒凉粉,晶莹剔透,嫩滑爽口。曾有诗称赞:“冰镇刮条漏鱼穿,晶莹沁齿有余寒。味调浓淡随君意,只管凉来不管酸。”
制作炒凉粉提前一天便要开始准备,将粉芡配水打成稀糊,放入锅中加热搅拌直至透明,便是熟了,再盛入陶瓷大盆晾凉,放入冰箱冷藏。

图为孙奶奶烧制炒凉粉。
第二天将凉好的凉粉扣在案板上切块,码得整整齐齐,一块一块隔粉甚至能看见指纹。再次入锅,奶奶加入酱油、醋汁、蒜泥、香菜等调味料,不断翻炒直至每一块凉粉都被酱料包裹,白红带油光,诱人食欲。
盛夏的傍晚,三五好友在门前树荫下围坐乘凉,来一碗刚刚拌好的炒凉粉,真是凉盈盈、冰飕飕、酸溜溜、辣酥酥,五味俱全别具风味。
奶奶介绍说:“夏季吃凉粉消暑解渴;冬季热吃凉粉多调辣椒又可驱寒。”每一个食欲不振的傍晚,拌一碗炒凉粉都能给你清凉的闲暇时光。
传统泰州炒凉粉常见于祭台,在四大祭祖之日(除夕、清明、中元、小冬)后舍不得倒掉,又端上餐桌,成为当地人的童年记忆。我不禁想起学校东门摆摊的铁板炒凉粉,一辆整洁的小推车,将凉粉和土豆扒拉到铁板中央加入调料左右翻炒,刚出锅的铁板炒凉粉,满满一大盒,香气扑鼻,颇受同学们喜爱。以前缺少食物,祭祀之后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光,一碗炒凉粉能捧在手里从村头吃到村尾,现在我们可以在街头随手买到,从珍贵无比到习以为常,时代的进步让人惊叹。

图为刚切好的炒凉粉。
奶奶便笑道:“以前我们只求吃饱,哪像你们这么好福气,吃得精细着哩!”传统美食从果腹无奈之选到成为闲暇时碎嘴的健康小吃,带有回忆、治愈的色彩,逐渐贴合时代进步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逐渐走出农村,走向各地的餐桌。新一代泰州乡村人也用勺中的魔法推陈出新,开起了一家家农家乐、土菜馆,用勤劳的双手描绘出我国乡村振兴的新画卷。
传统美食不可丢弃,创新美食不可间断,这才是真正发扬中国美食文化的法宝。实践过程中,我们还探访到加入了桂花和酒酿的赤豆元宵,在浓郁的传统美味上点缀新奇;从农村灶台走向五星级酒店的大麦粥,在淳朴的传统回忆中绽放新生;日渐精细化健康化的薄荷饼,在清爽的传统味觉中裨益身心……我们踩在前人的肩上看见了城市的繁华,看到了乡村的振兴,看到了社会的发展,但是我们不能忘记的是这些繁华背后默默无闻的奋斗者和他们的故事。

图为团队成员与溱东村村委干部合影。
夏夜追凉,有薄荷味的晚霞和两三勺炒凉粉的清爽。想吃冰淇淋,想喝绿豆汤,七八月份的夏天,想去姜堰溱潼古镇戏水乘凉,再尝一口奶奶亲手做的炒凉粉。
 
时间:2021-08-19 作者:校园通讯社 来源:校园通讯社 关注:
南京视觉艺术职业学院校花南京视觉艺术职业学院校花
宁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花宁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花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校花漳州职业技术学院校花
泉州纺织服装职业学院校花泉州纺织服装职业学院校花
福州英华职业学院校花福州英华职业学院校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