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乡村振兴,收获成长经历
作为一名大学生,大学的教育不仅体现在对书本知识的学习,也体现在不断丰富发展自身各方面素质,使自身得到全方面的发展。其中对于社会技能的培养就相当重要。2021年7月8日至7月15日,中北大学“岸芷汀兰”暑期实践团九名成员前往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开展了关于“建党百年,追逐辉煌”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这是我第一次参加社会实践,这次实地调研活动不仅让我锻炼了团队合作能力,也让我体验了很多未曾体验过的事情,让我的视野更加开阔,充实了我的暑假生活。2021年7月8日,我内心怀着好奇与期待,跟校园里彭德怀将军的雕像告别后,跟随团队出发去往怀化芷江。
刚到芷江,我便迎来了社会实践第一个挑战,一股股热风迎面扑来,芷江湿热的天气让我感到不适应,心想当地的居民生活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外出工作真的很不方便。在北方虽然温度也比较高,但是空气干燥,屋里或者阴凉处不开空调都感觉比较凉爽。这样的气候也给我们实践带来了一些困难。但是我知道,面对困难不能一味的逃避,要想解决办法,再加上团队中有芷江本地的同学帮我们出谋划策。在团队合作下,我们解决各种困难,使实践顺利进行。
在芷江休整半天后,第二天我跟随团队到达白杉村调研,了解当地脱贫攻坚的一些情况。当地经济作物也与我的家乡大不相同,柚子树、李子树等等,虽未成熟,但长相喜人。当地村民热情好客,盛情款待我们,从他们的眼中,我看到的是幸福、是惬意,是对未来的期望。但是根据当地村支书了解,以前公路没修,山路崎岖又盘旋曲折,坐公交车比做过山车还刺激,购买一次生活用品都要翻过好几座山,村民创业更是难上加难。了解到白杉村几十年来巨大的变化,我不禁想到,脱贫攻坚是党中央立下的军令状,全面小康是向人民群众做出的承诺书,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我们这么好的生活,中国共产党在我们祖国的百年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这次社会实践,我们不仅完成了预期任务,还增强了民族气节。不来芷江我可能永远都不知道这里是当年日军递交投降书的地方,走进抗日受降坊里,看到了当年遗留下来的手雷战衣,亲眼目睹一些原始资料,亲身体会当年日军递交投降书的场景。我仿佛看到了衣衫褴褛的八路军拿着简陋的武器在我面前穿过,直击日本军人,我也仿佛看到了岗村宁次递交投降书,卑躬屈膝、俛首系颈。看到这些原始资料的我内心汹涌澎湃,感慨万千,中华民族是何等的伟大,是何等的坚强,他们当时要经历多少艰难才能打败日本侵略者,才能佑我大中华百年平安。身为新一代青年更应该将这种精神发扬下去,为自己的祖国做贡献。
和平,不是一个简单的词语,它包含着安康、幸福、和睦、希望、无忧无虑。要实现和平,需要很多人做很多努力。实践队为了进行深一步的调研,采访了退休党校老师兼和平文化研究员吴和平老师。他告诉我们,自古以来一直不断的饥荒、瘟疫、战争,致使芷江死了很多人。芷江人民承受了太多痛苦,所以每个人心中都充满了对和平的向往。听完吴老师的一席讲话,我对和平有了新的定义。如果国家战火不断,我们又怎能安然坐在教室读书。又有多少人将要为了家庭、民族、国家前往战场,他们又是谁的父亲,谁的丈夫,甚至是谁的孩子。如果每天面对战友从眼前离去,每天都会有亲人牺牲,又有什么快乐可言,痛苦、哀嚎、残酷、撕心裂肺不就成了家常饭吗。和平在每个人心中是光、是信仰,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基础。为了维护来之不易的和平,我们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小就应该强化和平的观念,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注定强大。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增长了见识,明确了责任,增强了民族气节,了解到了和平的重要性,同时也感受到了党的光辉。我们团队合作,各有分工,既发现了不足,也锻炼了能力,短短十天的经历让我终身难忘,虽有重重困难,但同甘共苦终觉十分美好。一点一滴是成长,一丝一缕是情谊。
时间:2021-08-16 作者:孙华冉 来源:孙华冉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