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大变迁,新风融党情(一)——电子信息学院线上社会实践进行时!
为进一步探寻家乡发展足迹,西北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城市大变迁,新风融党情”社会实践队于7月24日开展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暑期社会实践,通过实地考察、线上研讨、分发问卷、查阅资料等方式,对于自己家乡的城市风貌建设历程进行了深入的了解,下面就跟随我们的步伐,一起了解同学们的家乡变化吧!
陕西·西安
实践队员王俊文对于自己的家乡——西安进行了调研,分别从城市标志中心钟楼、西北工业大学校园以及西安市地铁展现了西安的城市大变迁。
西安市中心的钟楼拥有悠久丰富的历史。辛亥革命时,起义军曾与在钟楼与布防的清军激战;抗战时期,钟楼由于其地势高拔,成为预警日军空袭的报警台;楼上曾经驻扎军队,鎏金宝顶的铜叶被人揭去盗卖,楼体累遭破坏。而今,钟楼得以被修缮与保护,成为西安市历史文化遗址的一个高光亮点,先后接待过朱德、陈毅、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和众多中外著名人士。同时,钟楼周围也建设起大型商场与交通网,将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古韵的钟楼与现代化都市风格相互结合,形成古今交融,时空交汇的特别景致。

(西安市中心—钟楼今昔对比)(图源:百度)

(原国立西北工学院)(图源:西北工业大学校史馆) 
(现西北工业大学长安校区)(图源:百度)
除此以外,王俊文还在线下采访了原西安地铁公司总工程师,现中铁一局副总工程师。他向我们介绍了西安市地铁在拉大城市骨架,缓解城市拥堵,减污减排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西安地铁在建设时也充分考虑了与城市风貌建设相结合,结合西安古城的文化特点,建立了文化墙,既起到了美观的作用,也对文化宣传有一定的帮助。
通过一番实践探索,王俊文说:
在进行实践后,我真真切切地了解到了家乡这么多年的飞速发展与城市风貌的变化。作为一名西安青年,作为一名共青团员,我要在专业领域努力学习知识,将活力与新知识融入到未来城市发展中,为将家乡建设的更加美好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内蒙古·呼伦贝尔
实践队员雷光宇对于自己的家乡——内蒙古·呼伦贝尔进行了实践调研,给大家展示了一个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具有草原文化底蕴的城市。
鄂伦春自治旗:
鄂伦春自治旗是一片民风淳朴、向往小康、充满希望的秀美之地。但是,在2011年,鄂伦春自治旗被列为国家级贫困县,2014年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173户18702人,贫困发生率30.8%。2017年被列为自治区深度贫困地区。
近年来,鄂伦春自治旗旗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和自治区党委部署、呼伦贝尔市委要求,积极发展产业脱贫、制定了《产业精准扶贫规划》,积极带领地区人民种植食用菌、中草药,建成村级伏电站,结合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助力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现如今,鄂伦春旗村村道路平坦通畅、砖瓦新房一片连着一片,2020年3月4日,鄂伦春自治旗正式退出贫困旗县序列,实现了历史性的脱贫摘帽。
(曾经的鄂伦春自治旗甘河镇)(图源:百度百科)
(现在的鄂伦春自治旗街景)(图源:马蜂窝)
伊敏河景观带:位于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的伊敏河景观带在过去杂草丛生,两岸外观狭窄单调。为进一步加强城市风貌建设,呼伦贝尔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内蒙古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于2013年启动伊敏河景观工程。改造后的伊敏河岸两端宽阔明朗,景观也令人赏心悦目。
(开展“伊敏河工程”前的伊敏河沿岸)(图源:搜狐)
(开展“伊敏河工程”后的伊敏河景观带)(图源:搜狐)
626小河:626小河是呼伦贝尔市伊敏河的一条支流,曾经由于缺乏管理而破败不堪。2015年6月,呼伦贝尔626小河景观设计方案顺利通过评审并进入实施。626小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的实施作为城市风貌建设的重要部分,让小河重现生机,也让626小河成为了呼伦贝尔市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进行改造前的626小河)(图源:搜狐)
(进行改造后的626小河)(图源:搜狐)
“十四冬”主场馆:第十四届全国冬运会主场馆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东山建成,该建筑也将成为内蒙古冰上运动训练中心。该建筑不仅承载了呼伦贝尔市的冰雪底蕴,更作为本市城市风貌建设当中的重要一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斥着时代色彩与发展脉搏的呼伦贝尔。
(第十四届冬季运动会主场馆建成前的东山地区)(拍摄)
(第十四届冬季运动会主场馆)(拍摄)
经过一番调研与探索,雷光宇说:
作为一个在呼伦贝尔土生土长的孩子,看到呼伦贝尔市城市风貌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我的心中不禁为自己的家乡感到无限的自豪。而在未来,相信我的家乡也会作为“冰雪森林之城”,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走得更远!
(线下实际调研)(拍摄)
在本次社会实践的过程当中,同学们回顾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各区人民取得的社会建设成就,也对自己的家乡有了更加充分的认识,深刻了解到家乡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也坚定了要为家乡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的信念与目标。
撰稿:“城市大变迁,新风融党情”社会实践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