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大美黄山,助力“两山”实践
“两山”理论是我们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黄山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 为更加深入了解黄山市“两山”理论实践过程,2021年7月21日,安徽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美丽中国实践团”江山代有才人秃队于黄山市徽州区的西溪南镇展开了实地考察与走访调研,并与当地居民与游客进行深入交流。在这次的社会实践中,我们深刻感受到了“两山”理论的落实与发展,也发现了“两山”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005年,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安吉余村考察时,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2012年,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上升成为全党的意志。为探索我国“两山”理论建设进程,今年的暑期社会实践以安徽黄山为例,以黄山为基点,映射我国“两山”建设的大趋势发展。2021年7月21日,安徽财经大学美丽中国实践团乘车前往黄山脚下的一座名为西溪南的古镇进行实地调研。
在实地调研之前,实践团队的成员们查找了相关资料,对实践地点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今年,西溪南古村落有幸得到央视的点赞,被收入到《我的美丽乡村》栏目,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从湿地旷野,到古村群建,黄山西溪南,从不吝惜表达自己的诗意。在徽州称为绝唱的时光里,像一部古村版的“博物馆”,为世人展示着古徽州声、色、韵、情。正值暑假放假期间,西溪南镇吸引了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
实践的第一站实践团队来到了西溪南镇的枫杨林,见识到了古人笔下“东畴绿绕”的风采。实践队员们采访了去当地游玩的游客,询问他们的旅游感受及观点。同时在观光过程中,队员们也注意到景区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物价上涨危害当地居民生活,景区的湿地公园内原本茂密的草丛由于游客人数的激增被肆意踩踏成光秃秃的黄土地。实践队员会针对此类现象,提出合理性的建议。
实践的第二站实践团队来到了徽派建筑的代表老屋阁。作为徽式建筑的鼻祖,常年吸引着对徽文化感兴趣的游客与研学儿童。在这里队员们感受到了古徽派建筑的特点与魅力,在与工作人员的交流之后,也了解到了它的历史文化底蕴之深厚。在感叹建筑美的同时,实践队员也注意到了这间房子有做过修复,听管理人员说,黄山市始终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实践团队也不由得感叹,这些精妙绝伦的建筑保存如此之好的不易。
实践的第三站实践团队来到了老屋阁旁边的绿绕亭。同老屋阁一样,绿绕亭也属于明清徽派建筑的代表作之一。明代著名书画家祝允明曾作《东畴绿绕》一诗,就是在赞颂绿绕亭。实践队员们坐在绿绕亭下的“飞来椅”,四周观看西溪南镇特有的明清建筑,历经了几百年的沉淀依然充沛着浓郁的徽州味道。
接下来实践团队迎来了本次社会实践的最后一站即古朴与现代结合的园林式建筑钓雪园,由明代著名戏曲家汪道昆故居改造而来,被称赞为“未来乡村的模板”。队员们投身于自然之中,沐浴在乡村的静谧与清新之中。除此之外,实践队员们也采访了居住在钓雪园附近的居民们,询问他们相关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问题,并进行记录。经过谈话,实践队员们了解到在国家提倡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西溪南镇经过这几年的开发,很多建筑环境都得到了治理与保护,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这些古村落,不仅仅是生态文明建设之地,也往往是文化沉潜之地。因为历史的更迭,它们渐渐化为“时间胶囊”。追梦安财人,拼搏在路上。本次社会实践到这里就结束了,实践队员们体验了一次意义非凡的“三下乡”之旅,更加坚定了自身信念,为乡村新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经过这次的社会实践,实践队员们回去后根据实践调研的结果与网络上的相关资料进行了整理与总结,对安徽黄山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大致的归纳,也根据所发现的问题提供了相关合理性建议。
时间:2021-08-23 作者:吴丹 来源:吴丹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