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圾”行事,助推双碳目标实现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大势下,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等将成为必然选择。近日,发改委印发的《2021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更是指出要建设低碳绿色城市。其中在固废处理方面,提出要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加快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等。为进一步探寻现有城乡社区固废处理体系与“双碳”发展目标实现的协调性,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绿上心头实践队于8月上旬对青岛市黄岛区部分城乡社区进行实地走访调研。
队员们首先前往积米崖社区进行调研,在与积米崖社区居民委员会程书记的交谈中了解到该地近两年一直十分注重垃圾分类的推行,相关人员多次到社区甚至挨家挨户进行宣传普及,希望从源头上提高居民的分类意识。在宣传的同时,也采取了许多其他措施,进一步强化垃圾分类的效果,如采用定时定点投放的模式,安排督察员,采取积分制,党员干部起模范带头作用等。此外,通过“垃圾分类 新区有你”小程序帮助监督居民做好垃圾分类,倾听居民的心声,将积分透明化等。程书记说到,通过这些措施,垃圾分类的实行程度确实有了较大提升,但居民的思想意识和自觉性仍是其中最大的阻力之一,如果大家都像遵守法律那样严格执行垃圾分类,我国的垃圾固废处理就可以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对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居民对于垃圾分类这项举措大多是赞同的,并表示自己也希望社区的环境越来越好,会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在日常生活中也尽可能做到“低碳生活”。受采访人员上至80多高龄,下至10余岁孩童,令队员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其中年龄最小的一位小朋友,他虽不是垃圾分类的主干力量,却也对此项举措表示赞同,对于各类垃圾的归属也颇为清楚,甚至在家中帮助父母进行垃圾分类。可见社区宣传工作到位,垃圾分类思想深入人心。但在问及居民有关“双碳”目标或无废城市等理念时,大多数人并不熟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向他们解释普及了这些理念,宣传国家政策与民生的联系等。此外,在走访过程中可以看到每个小区都有固定的垃圾分类回收点,在规定时间内有监督员进行督促,督察员负责每天定点检查回收点居民的垃圾分类情况,并对分类错误的垃圾进行重新分类,之后这些分好类的垃圾由不同类别的垃圾处理厂运走进行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在与垃圾分类督察员的交谈中了解到居民的思想在逐步转变,从刚开始的少数人执行到如今大多数人自觉分类投放,自己的工作也越来越轻松,在采访监督员的过程中,队员们也看到不少前来投放垃圾的居民,他们都是将一袋一袋的垃圾分好类投到指定的垃圾桶内,且绝大多数分类都是正确的。
在前期对积米崖社区的调研中队员们了解到社区分好类的垃圾中厨余和其他垃圾最终均由静脉产业园统一处理,为此,队员们随后又来到静脉产业园进行学习调研。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队员们对垃圾焚烧处理的整个流程有了全新的认识。运往垃圾处理厂间的生活垃圾经过七天的发酵,会产生渗沥液,渗沥液流入专门的出口后经处理后可用于灌溉、养鱼等。发酵后的生活垃圾呈现灰黑色,被抓取进行焚烧,用以发电,产生的残渣经处理后可制成生态砖,用于建筑;产生的烟气会送入后面的程序,处理至达到要求的标准后排放。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废弃物再利用,如此循环作业,不仅可以实现废弃物再利用,也使生态和经济双效益达到最大化。此外,据相关工程人员介绍,政府会对产业园及其他各行各业碳排放量设置上限,若超过规定值,会通过碳交易等使其总量达标。
随后,实践队员来到静脉产业园附近的孟家洼子村进行调研,一路走来,可以看到村庄人数并不多,且大多都是老人,路边田地和果树较多,附近每个村子都有自己的网格垃圾分类驿站。队员们来到孟家洼子村的党群服务站向当地村委了解相关情况,通过与当地负责的党委的交谈队员们了解到该村实行垃圾分类已有段时间,且当地产生的垃圾多为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可回收垃圾几乎没有,这也与当地居民勤俭节约的品质有关,大多数可回收垃圾会被居民卖给相关废品回收站,使得可回收垃圾以另一种形式在有偿性的废品处理生活服务员手中得到了分类处理。与之前所调研的积米崖社区不同的是,该村实行村民在家中自觉将垃圾分好类,垃圾车每日挨家挨户定点收取,最后统一运输的运作模式,该地党委也会定期挨家挨户发放宣传单,进行相关知识普及。这也与当地人口少,居住条件分散有关,可见实行垃圾分类需要因地制宜,见“圾”行事,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才能更快更好的解决垃圾难题。在与当地村民交谈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当地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家中只有老年人的居多,在垃圾分类的宣传方面,相关负责人多次到家中进行耐心讲解,甚至进行演示与教学,协助村民进行垃圾分类处理。
正如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垃圾处理的道路任重而道远。学习典范,因地制宜,见“圾”行事,是各地不变的原则。如何更好的实现垃圾固废处理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助推双碳目标实现,则是接下来需要关注的重点。
时间:2021-08-18 作者:王玉圯 来源:王玉圯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