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凑大学生

行走美丽芷江 献礼建党百年

2021年7月10日至15日,中北大学“岸芷汀兰”暑期实践团于湖南省怀化市芷江侗族自治县,围绕“党的百年光辉历程以及伟大贡献”主题,从文化、基础建设与民生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调研。实践团通过下乡走访,采访村民与村支书,参观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采访受降馆馆长吴建宏先生及和平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吴和平老先生,深刻感受芷江这样一个边陲小城在党的领导下所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最终得以呈现“岸芷汀兰,郁郁青青”之景象。

受降在芷江,日出于东方
“八年烽火起卢沟,一纸降书落芷江”。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可能是命中注定也可能是机缘巧合,原本安排日军恰降的地点由江西玉山改为了湖南芷江,也正是这样一个临时改变,让原本不是那么起眼的芷江从此站上历史的舞台。
很多人会疑惑,为什么会是芷江?
在采访中,受降纪念馆馆长吴建宏先生这样解释道:芷江从当时全国2194座城市里脱颖而出,成为受降点,主要有四个因素:第一,芷江拥有当时远东盟军在华南的第二大机场,这个机场不论对受降代表还是投降代表而言,在交通上来说都是十分便利的;第二个因素是芷江保卫战的胜利。中国本土备战,芷江机场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日本视芷江为眼中钉肉中刺,因为它要占领重庆、西南乃至整个中国,芷江便是日本侵略者进犯西南的最后一道屏障。1945年4月9日日军发动了芷江侵略战,这个战役持续到同年6月7日结束,最终以中国军民的彻底胜利,日本侵略者的彻底失败宣告结束。可以说这个战役的胜利,为芷江成为中国战区受降(地点)奠定了基础;第三个因素,芷江是当时中国军队和盟军在华的最重要的新生力量所在地,因为当时芷江驻军中,中国军队达到二十多万人,美国飞虎队有六千多人。芷江有非常雄厚的军事实力,给日本侵略者、给日本投降代表在心理上就是一种恐惧,就是一种压力;第四个因素是,芷江处于前方的后方,后方的前方,它介于整个大华北的后方,介于整个西南的前方,它是一个临界点,它为受降提供了一个安全保证。
聆听吴馆长的讲解,实践队员们徜徉在受降馆里,感受着站在历史重要节点带来的灵魂震颤:一步一停顿,感受受降坊内每一处建筑所迸发出来的力量;一仰一颔首,体会解释牌上每一个文字展示出的血与火的纪念;一张一闭合,了解芷江城每一段历史所沉淀出来的文化意念。
受降坊朝东而建,意味着日本国是从东向我们投降。受降坊纪念碑的整个造型就是一个流血的“血”字,包含两层含义:第一个,八年抗战中华民族奋勇抗争, 3500万中国人民的用自己的血肉筑起长城,赢得了最终的胜利。这是在告诉我们,如今的岁月静好,只因他们曾在替我们负重前行。第二个,它是一座警示碑。告诉我们的国人,特别是青年一代,不能忘记历史;告诉今天我们的中国人,在伟大复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人民有信心、有能力战胜我们复兴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险阻。
正是这样的历史与教育意义,让芷江这样一座山水之城蕴含了独特的和平文化。今年二月,国际和平城市协会正式宣布湖南芷江成为第307座国际和平城市。对于这一荣誉,我们有幸采访到退休党校老师兼芷江和平文化研究员吴和平老先生。在长达两小时的交流中,吴老先生以老一辈研究学者特有的温和平缓的语调,向实践队员介绍道,芷江致力于研究和发展和平文化,正是因为之前的惨烈战争,当地的居民更加珍视这得来不易的和平。同时芷江作为侗族和其它少数民族的栖息地,民族内团结互助,和平文化也就更加深得人心。为了传承与弘扬和平文化,芷江地方政府做出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措施,包括撰写从幼儿园到初中的和平文化教材,通过课堂让他们习得和平的重要性;举办各项和平节活动,通过互动来加深对于和平的理解;将地方标志性建筑的名称中加入和平二字,通过耳濡目染来提高对于和平的重视程度。对和平的深刻认同,已经写入芷江人的血脉中。临别之际,吴和平老先生期许道:“我们年纪大了,做一天算一天,未来靠得主要还是你们青年人的力量”!迎着吴老师先生温和诚挚的目光,实践队员们都深深感受到了老一辈工作者对年轻人的深切期望。
 
“潕”水东流
一条潕水河,静静的从芷江城中流过,将小城分成河东与河西,也哺育了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在“岸芷汀兰”实践团实地走访的过程中,通过寻觅县志资料与采访当地居民,让我们对这个湘西边陲小城有更多的认识。
在傍晚时分,实践队员随机采访了一位坐在桥上纳凉的老爷爷:“您觉得芷江发展成如今这样,哪一件事情最有标志性呢?”爷爷想了一下回答道:“那要说起这三十年巨变,还得从‘潕’水上的蟒塘溪水电站建好开始。”坐在一旁的老人们补充说:“以前因为我们这个小县城是下游的缘故,下暴雨的时候总是担心洪水会不会淹到自己的房子里,自从修了这个水电站后,再碰上暴雨天气,也很少再有这种担心了。”实践团成员们在《芷江政协志》一书中获得关于蟒塘溪水电站的资料:该水电站在1989年秋,由当时的县委副书记刘素娥带领技术人员艰苦论证后建议提出,至2001年的建成发电,蟒塘溪水电站成为这条河湖南境内10个梯级水利工程中最大规模的一个梯级,总库容达1.53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发电量达2.676亿千瓦时,并将下游芷江县城的防洪标准由原有的20年一遇提高到30年一遇,兼有防洪、航运、供水、养殖、旅游等综合效益。
这座水电站也正是这个小城发展的缩影。三十年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芷江从全面展开的山地开发大潮开始,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从芷江旧城提质改造工程,到推进芷江城镇化建设;芷江县境内的县乡公路建设,高速公路建设,高铁建设;到全县的农村水利水电建设,防洪堤建设;到修建的两座水电站,芷江机场的复航和改扩建工程;全县的脱贫攻坚和易地扶贫搬迁重点建设工程。一桩桩、一件件民生工程的实现,为在这座城市里生活的人们增添了众多的幸福感。万和鼓楼广场,作为芷江当地具有侗族特色的鼓楼,也是城市里夜晚拥有最多人流量的地方。每当傍晚降临,广场上有跳广场舞的老人们、小孩子们簇拥蹦蹦床上,童心未泯的小大人们坐着碰碰车来来回回,闹着、笑着、打闹追逐着,大人们坐在鼓楼下纳凉,有一搭没一搭的谈天说地,和谐而又富有活力。
“要想富,先修路。”这是一句老话,但芷江政府的领导人们却将这句话不断的付诸实践,不仅路修到每一个小村庄的每一户家门口,带有公益性质的大巴车开进了最远的地方,让大山里的孩子们能有更好的条件走出来,把书读下去,更是让每一位靠自己双手辛勤劳作的人民能将自己所种植的东西卖出大山,不再被重重大山所阻隔。道路硬化、路灯建设、旱厕改造,这都是如今真实的发生在农村的改变。不知不觉,回家的时间变快了,黑夜里的道路能看清了,日子也越过越有盼头了,一切都在缓慢而坚定的改变着,但这不是仅仅发生在这个小县城的事情,更是发生在这个可敬的国家里,最平凡又最深刻的改变。
正是这一条条或长或短的道路不断延伸,向着大山深处,向着盆地边缘,向着高原之上……不断延伸,联结,再延伸,再不断联结,串起家人的思念,贯通国家的命脉,一家一户都在这样一个庞大而又深刻的联结当中。从西南边陲到东北雪原,从沙漠腹地到东海之滨,犹如一根根血管,从祖国的心脏不断扩散到九百六十万辽阔土地的天涯海角,而每一次新路的建成都会有更加新鲜的血液流向心脏,都在缩短我们与首都的距离,而每一条道路延伸的尽头都会亮起一束束星光,会在黑夜中点亮寂寥的宇宙,无数的光不断闪耀,或明或暗,但最终这些光束照亮投射的方向永远是祖国的心脏,因为那里是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
 
村镇紧跟党领导,人民共筑国辉煌
为进一步了解芷江脱贫攻坚情况,实践队员来到芷江白杉村进行实地调研。
“牢记历史,不忘使命。”这是在任19年的白杉村村支书给青年学子的“知心话”。
“扎根基层,关注农村,关心农民,在基层工作中实现人生价值”,这是村支书的初心。他谈到:“以前村内贫困、交通差、用电困难,大家只能住在一个小棚子里。后来,国家富强了,带领村民铺路搭桥,改修了三层楼的房子,在去年(2020年)还完成了农网改造的全部工作。”
在实践队员实地走访了解到,白杉村在村镇干部的努力下,除了发展奈李、柑橘、柚子等水果产业外,04年新店坪镇成立了香芋合作社,现规模达到1000多亩,年产值达到了200多万吨,极大的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
1990年起至今,芷江全县贯彻落实中央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投身山地开发,做好三引进工作。县人大通过了《关于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和小城镇建设的决议》,以带动民营经济。县政协还开展了“智力支边科技扶贫”项目,抓农村科技培训工作,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争贡献。
就当地水果产业的发展历程来看,
2005年  建设优质水果生产基地(柑橘品改5000亩);
2006年  完成优质柑橘品改2000亩,完成整个水果市场工程建设任务;
2007年  优质水果基地新增面积1000亩,品改2000亩,在新店坪等12乡镇新建1.1万亩紫秋葡萄基地;
2008年  新增1万亩汇源果汁柑橘基地建设;
2009年  实现水果基地水利化、田园化、机耕道建设等;
2010年至今  新增基地县建设,引导发展甜茶、柑橘、高山葡萄等产业项目9个。
除此之外,异地搬迁、危房改造、拉通并完善320国道、实行教育扶贫、建设高速公路、建设农村客运站场、新建农村人畜安全饮水设施等重点工程的一一落实,改变了村民个人的生活质量,提升了村落整体形象,让芷江县在乡村振新的道路上平稳迈步。
在芷江,像白杉村这样的村镇数不甚数,每一位村民不断奋进,每一处村镇部门不断努力,每一项政策不断落实,形成了芷江县向上发展的总趋势。
2020年的全县地区生产总值提升至105 9528万元。几十年来,芷江县新修了22条长6000米农田灌溉渠道、开发山地100余亩、发展网箱拦河库岔养鱼20余亩水面、新建机耕道60余公里、新建及硬化村级公路40余公里。
芷江,正行走在一条金光大道上!!!
 
今年是我们党的百年华诞,这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而芷江的每一个人,正是这百年历程的见证者与参与者。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辟了一条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社会主义幸福路,而芷江也将紧随党的领导,走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过去是历史选择芷江,而未来,则将由芷江人民自己创造。
站在历经四百余年的龙津风雨桥上,远眺潕水河畔的灯火阑珊,感受着伟大国家人民的幸福生活,实践队员们暗暗立下强国志愿,请党放心,未来,强国有我!
 
时间:2021-08-16 作者:李易鸿,程藐莎,缪京芠 来源:李易鸿,程藐莎,缪京芠 关注:
泉州中营职业学院校花泉州中营职业学院校花
广西师大苗条非主流少女校花广西师大苗条非主流少女校花
青海民院美女校花青海民院美女校花
广西民族大学气质美女校花周苏广西民族大学气质美女校花周苏
厦门华夏职业学院校花厦门华夏职业学院校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