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怀着十分的激动期待着大学的第一次三下乡实践活动,体验到学校去、到孩子身边,去教学、去互动、去调研的感受,但因为疫情的再次出现,我们最终并未能去到茂名市电城中学进行线下授课和调研、而是采用线上的形式来开展活动,这是这次三下乡中最大的遗憾。
但幸运的是,我们灵晔服务队伍里的每一位成员都在用心筹备着线上授课、线上调研、“心理小树洞”、结业仪式等环节,让我们这次面向茂名市电城中学的三下乡服务亦能得以顺利开展和充满收获。
在这次实践中,我们怀揣着教育的理想,收获了成长的印记。
作为一支支教型的服务队,我们队伍以展开科目多样化、难度有易有难的线上课程为主。作为非教务组的成员,我却也感受到教务组成员们对于备课的用心和对于学生们的谆谆教导。教务组成员们准备的课程包含了语数英地等科目,主讲内容从诗歌的平仄到月相变化不等,这让我惊叹于课程内容之丰富,更进一步体会到,既决心当好孩子们知识授予者、学习引导者的角色,我们就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将知识整理、转化、输出的能力,带领学生们学习更丰富的知识,认识更广阔的世界。
本着科研知识趣味科普的目的,调研组的成员们进行了一些科研知识的小分享。而我与另一位队员一起,为同学们带来了“地球的卫星——月球,对地球有何影响”的分享。在准备分享内容和制作PPT的过程中,我又更深地体会到了师范生备课讲课与非师生技能侧重的不同。原来将要讲的知识转化为课件上凝练的重点、再将简短的关键词拓展出所有的细节内容,亦是一件不简单的事。讲一堂课不难,但逻辑清晰地讲好一堂课,不容易。
“心理小树洞”的暖心环节也是令我印象很深刻的一部分。队员们发放了问卷,为在上初中的同学们解答他们的“小忧虑”。当我听着同学们“学习和友情是否会冲突”、“怎样提高自己的学习”的问题,听着队员们耐心而细致地以自己的经验去为他们解惑、教他们学习方法时,我突然被触动到了:也许这些解答只是我们作为过来人的经验小分享,但很有可能我们的善意引导,就会给一个孩子带来温暖和方向,指引他们更好地成长——这样的心理引导,也是除了课本知识外,孩子们成长的重要能量吧。
在这次实践中,我们背负起调研的行囊,留下了探索的足迹。
我与组内的另一位队员一起正在进行对于“粤港澳地区数字鸿沟对线上教育的影响的调查”。这是我大学以来第一次接触人文类的调研题目,由衷而言,是一种学习,也是一种挑战。作为GIS的学生,我平时更多接触的是有关自然地理的数据和研究方法,对于人文性科研的方法和思路了解甚少,给我的调研带来了颇新的感受。好在有队友的主导和帮助,我想这次调研的开展,从发放问卷收集数据,到查阅文献学习相关知识,再到撰写报告,能让我收获不一样的能力吧。调研尚在途中,学习亦在途中。
总的来说,三下乡实践是充满着意义、且会给我们实践者及服务对象带来收获和成长的活动,若有机会,我期待仍能继续参加下一年的三下乡活动,更期待那时能到实地去,体会实地三下乡的更真实的感受,也留下自己更大的服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