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爱的黄烽同志:
您好!
我是海南大学一名准大二的学生。今年暑假我参加了海南大学“对话英雄,礼敬百年”红色足迹调研福建分队。在团队的安排下,我回到了我的家乡闽东,也在其活动过程中读到了您的故事,邂逅了您的光辉历程,深受感触。这也是我给您写这封信的缘由。
闽东,这个遍布红色革命足迹的地方,自古以来也是英雄辈出的地方。怀着对英雄崇高的敬意,我来到了福建省福安市闽东革命纪念馆,共同追忆英雄足迹,传承红色文化。闽东革命纪念馆记录了从马列主义传播到轰轰烈烈大革命,从工农武装割据、创建闽东苏区到坚持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历史。其中记录了曾经在这块土地上战斗过的陶铸、叶飞、粟裕、曾志、范式人、杨采衡、陈挺、左丰美等老一辈革命家的英雄事迹。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您--革命家黄烽。
同样年华不同志。您1916年出生在我的家乡福建省福安县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庭。在家庭文风熏陶下,您于1937年考入了上海沪江大学会计科学习。同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爆发,您即结束了上海沪江大学的学业,于同年9月回到家乡福安,在棠溪小学当教员。从此开始了革命军人的戎马生涯,且在之后一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看到这时,我心中的那份教师梦想有燃起了希望火苗。在和我们一般的年华时,您就参加了革命,投身到战斗当中,我知道,我们新一代年轻人之所以幸福,之所以安康,是因为有你们,用献血谋求了人民的解放与独立,才有了如今的太平盛世。而我们也要想向您一样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听党指挥,听党吹哨。在参加斗争中,有荣耀,有成就,也有流血,也有牺牲。1939年的那场英勇“江抗” 浴血阳澄,“江抗”部队奉命全部西撤。您受伤了,和西撤时留在后方医院一批伤病员,有刘飞、夏光、童袭予、吴立夏等35人一起留守阵营。新“江抗”和以后的新四军六师十六旅,就是在这几十个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沪剧《芦荡火种》和京剧《沙家洪》就是根据您等36个伤病员的故事改编而成的。当时受伤,您害怕吗?看着你们流下的鲜血,我心疼极了,愈加珍惜现在的安康。是的,时代变化了,但理想永不更替,我们新一代青年要为祖国的更好建设助力。
死如秋叶之静美。生前奔波,您拼杀于沙场,奔走于各地。一生戎马军涯,而后胜任于职业。您,1969年12月起任福州军区空军政治部主任。20多年间,您为军区空军领导机关的建设,为提高部队的军事政治素质,为保卫祖国东南沿海的领空安全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看到此时,我满心敬意,沉思久久。行业不同,但您对于事业的敬意与全力以赴令我肃然起义。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这是多么美的人生概括,而您值得如此评价。2001年9月1日,您因病医治无效,在福州逝世,享年85岁。生前留下遗嘱,丧事从简,不举行任何仪式,不进行遗体告别,不写生平,不留骨灰,不设灵堂,不收一切祭品,事后函告有关单位及亲友。我捧起了书架上由黄安翼先生和姜天裁先生主编的《芦荡勇士 烽火人生——黄烽将军纪念文集》一书,感受您--黄烽英雄炽热的温度
用殷红的鲜血,书写了爱国主义最壮丽的诗篇。我辈要做的便是崇尚英雄,从而倍生英雄,从红色文化,红色基因中汲取力量,讲好英雄故事,传承英雄作风。
此致
敬礼
海大学子汤诗琪
2021年8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