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凑大学生

陕西学子三下乡:因村制宜,脱贫致富

7月21日中午西安外国语大学青年志愿者总队2021暑期“三下乡”调研队来到了距离瀛湖风景区10公里左右的西坡村,西坡村书记曹仲根热情地接待了同学们,并在交流中让同学们对当地的村落农业转型、经济发展等改革有了较为全面和丰富的认识。
通过进一步采访我们发现,瀛湖镇多年来始终贯彻“因村制宜、分类指导、点面结合”的发展原则。
首先是山林经济的因村制宜,当地政府在北部村子发展桑蚕产业;南部发展茶园,力争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当地茶品牌;中部的大量农田用来培育具有较高附加价值的枇杷鲜果,就像曹书记所说,虽然杨梅不在他们村子,但他们西坡村的青山枇杷在当地乃至周边地区都很有名,有时还能从中获得不错的收益。我认为这种因村制宜的农业转型方法让当地的土地资源、生态环境被充分的利用了起来,因为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有些地区非常适宜种植特定的作物,这种方法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可以让农民们从有限的土地中获得更多的收益。除此之外,可以让不同的村子发展不同的特色农产品,从而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品牌,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个品牌、这个地区,从而带动更多的人参与进来,齐心协力共同致富。大力发展山林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而因村制宜就准确地响应了国家的精准扶贫政策,两全其美。
然后就是是旅游经济的因村制宜。根据对曹书记的采访,是当地的村子的收入来源主要就是两类——农产品和农家乐。所以在瀛湖镇,天柱山村、湖心村、中心社区、王岩村、南溪村、火星村、桥兴村、郭家河村、清泉村等村及“两岛”“织女石”“渔码头”等特色站点,有很多独具特色的生态农家乐。大大小小的特色农家乐站点依次建立,不仅提高了闲置土地和房屋的利用率,而且充分使用了有限的资源,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一份力量。除此之外,农家乐在不大肆破坏环境的前提下,既响应了国家绿色环保的号召,又深刻贯彻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带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对于农民们来说,既保护了现有的环境,又能获得收益,不失为一种两全其美的方法了。这对当地的民俗文化传承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只有先接触到一种风土人情的存在,我们才有可能去认识并了解,才会有人去选择传承它,并将之发扬光大。
然后就是是畜牧养殖的因村制宜。根据对曹书记的采访,我们发现瀛湖旅游带动当地就业很少,景区的主要收益和周边村子没有太大关系。并且当地政府为了保护生态环境瀛湖,养鱼钓鱼都是严令禁止的。所以当地农民的收入来源基本就是养猪,养羊,化肥以及外出务工。与西坡村一样,阳坡村和东坡村也都在大力发展生猪畜牧产业。与这三个村子不同的是学坊村、东坡村、洞桥村和南溪村,当地发展的主要是食用菌和稻鱼经济。并且我认为农业和畜牧业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农产品可以作为饲料的原料,而畜禽粪便也可以当作肥料,增强土地的肥力从而促进农作物的生长。而发展畜牧养殖,也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一些就业岗位,一定程度上也能减少人口的流失。除此之外,我认为畜牧养殖的规模也应该有所限制,因为规模过大会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从而会产生一些不能逆转的损失,所以这也是当地政府在贯彻落实畜牧养殖的因村制宜政策时应该多加注意的。
最后就是商贸经济的因村制宜。相比大城市,农村有大片的闲置土地与劳动力,更适合发展小型的手工业。曹书记说西坡村的外出务工人员占了70%以上,人口流失十分严重。我们都知道,农村人口流失是城镇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随之而来的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问题也都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乡村的老人及小孩,也经常因为家中青壮年外出务工而得不到较好的医疗、卫生和教育环境,这对于乡村发展是一个恶行循环,亟待解决的人口流失,就像悬挂在我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刻不容缓,但又需要谨慎万分。但是如果在自己的家乡就能够有一份足以维持生计、供养家庭的工作,大多数年轻人是不愿意背井离乡、外出务工的。所以这时候一些个体经济的发展,比如一些小型作坊和工厂的开设是十分有必要的,不但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减少人口向城市大量流失,同时也能为一些家庭妇女以及退休的老人提供一些能够补贴家用的工作机会。
正如习主席在讲话中所强调的,要坚持精准扶贫方略,用发展的办法消除贫困根源。“因村制宜,脱贫致富”能够让村民们从被迫脱贫走向自主脱贫,实现了从“安居”到“乐业”的转变。
时间:2021-08-01 作者:高乐 来源:高乐 关注:
闵北职业技术学院校花闵北职业技术学院校花
福建金融职业技术学院校花福建金融职业技术学院校花
北京国际关系学院校花白雪北京国际关系学院校花白雪
中山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校花谭宝莹中山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校花谭宝莹
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校花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校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