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学子三下乡感悟:追忆红色历史,赓续红色血脉
为了重温老一辈革命先烈们解救人民于水火之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成立一百周年,7月17日,“回顾百年党史,弘扬传统文化”理论宣讲实践团于教学楼256教室组织观看红色影片《建党伟业》。
不忘历史,重温峥嵘岁月 历史是无数时代的印记,书籍是峥嵘岁月的记录,而电影则能流传理想信念。“回顾百年党史,弘扬传统文化”理论宣讲实践团成员们到齐后,负责人为成员们播放了具有纪念意义的红色爱国影片《建党伟业》,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历史,翻阅中国近代史上最可歌可泣的一页。《建党伟业》向成员们娓娓道来从1911年至1921年这十年间的风雨动荡,在历史长河中,这十年也许是短暂的十年,但在中国,这十年是不平凡、充满血泪的十年。实践团成员们细数在这十年里发生的许多大事:辛亥革命,袁世凯复辟,张勋复辟巴黎和会,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诸多重大历史事件,使人感慨万千。实践团成员在观看影片之前对中国近代史上这风雷激荡、残酷混乱的历史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成员们庄严肃穆,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影片情节的发展。除了演员的强大阵容之外,演员们对历史尊重的态度以及伟人英雄的事迹都让成员们热泪盈眶,沉浸在这风雨飘摇的十年历史中。
当影片播放到武昌起义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时,我深深地沉思了一会儿,因为这不仅代表了君主专制历史的结束,更是另一段黑暗历史的开始,中国的封建腐朽血液没有被完全剔除。在影片中,袁世凯等人利欲熏心,窃取革命的胜利成果。然而“时世造英雄”,蔡锷,刚开始是不起眼的人物,却是第一个让实践团成员们感动的人物。他用整日玩乐来蒙蔽袁世凯的眼线,多次前往天津与老师梁启超共商讨袁计划,他也假借看病的缘由,出发前往日本,临走时与小凤仙的告别让我不禁联想到当时中国有千千万万的仁人志士为了国家的安定东奔西走,挥泪离开亲人和祖国,远渡重洋,前往陌生的异国寻求治国之道。当时湖南第一师范的学生们也兵分三路筹集赴法资金,但这时的毛泽东同志已经认识到了健体救国的无力。在他前往北京之后,因偶然的机会遇见了李大钊同志,李大钊同志的马克思主义观念对他的革命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也许现在的青年永远无法感同身受,但正是因为没有经历过如此迷茫坎坷的岁月,所以在和平年代的青年更应守护这来之不易的和平。
继往开来,接力“五四”火炬 随着影片的播放,实践团成员们深深认识到“弱国无外交”,在国难面前没有人有资格做懦夫。国难当头,一批批爱国人士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诠释何为爱国。我被影片中所出现的英雄所深深震撼,被中国代表团不惧西方列强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的勇气所震撼;被周恩来等人在牢房中以绝食作为抗议的精神所震撼;被陈毅、邓小平等人毅然决然远渡重洋、勤工俭学的魄力所震撼。巴黎和会外交失败,五四运动的火炬迅速从北京、上海沿路传递至每个国人的心中。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进一步觉醒。北京高校的3000多名学生代表冲破军警阻挠,云集天安门,他们打出“誓死夺回青岛”“收回山东权利”“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废除二十一条”“抵制日货”“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口号,并且要求惩办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影片播放至此,实践团成员们心潮澎湃,情不自禁为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拍手鼓掌,大声喝彩。光阴荏苒,岁月如梭,“五四”精神传承至今被赋予了更深的内涵。“少年强则国强”,在这个追求和平的时代,我们的国家仍需要血气方刚的青年人去传承。
一叶红船,启航光明征程 历史的发展不会停滞不前,世界潮流浩浩汤汤。会议代表们从全国各地齐聚上海,一个拥挤的房间内摆了一张餐桌,十三名中共代表,两名共产国际代表,在黑暗的灯光下仅仅围坐在一起。经过了一天又一天的讨论,党纲和草案上画满了蜘蛛网般的记号,这些都是国家前途的设想,决定着万千民众的命运。实践团成员们看着这一帧帧的画面,仿佛自己置身于会议现场,庄严肃穆的氛围带动了成员们的情绪。水汽氤氲、沉寂的嘉兴湖面上,神情凝重的王会悟身着旗袍,撑着一把油纸伞端坐在船头。船内传来与会代表慷慨激昂的讨论声和低沉坚定的国际歌歌声,声声振聋发聩,打破了江南水乡原本的宁静祥和。一轮红日从东方天际冉冉升起,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程。毛泽东曾说:“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件。”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此焕然一新了。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实践团的成员们回溯百年建党史,深刻体会到了创业艰难的中国共产党人秉持建党初心,乘着时代的巨浪开辟了中国新面貌。实践团的成员们同样有理由相信不忘初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将用红船精神引领全体人民,开创中国更光明的未来。
电影中的一个个片段,拼凑出了党的诞生与发展。我们的国家和在党的带领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本次观看红色影片《建党伟业》的活动接近尾声时,实践团队长说:“在享受安定生活的同时,我们要铭记历史,心存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