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会泽的老街上,一边是古朴淡雅的老城,另一边则是欣欣向荣的新城,我静静的感受着这座城市蓬勃的脉搏声,感受着家乡带给我的自豪感和归属感。曾任云南巡抚的张允随曾感叹道:“壮哉是城,南倚灵璧,北临蔓海,东跨云弄,西北控金沙,具江山之胜。”这便是那个扎根于乌蒙山峦之间的小县城——会泽。
曾经我在这座小小的县城里生活学习了三年的时间,在我的印象里,它的过去似乎都是关于“铜”的。会泽从出现在历史上的那一刻起,就和铜结下了不解之缘。会泽的历史是一部铜的开采、冶炼、 鼓铸 、京运的历史。
会泽公园“大铜钱”雕塑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刘跃贤摄影
信步于会泽公园中,“会泽大铜钱”立于会泽城的中轴线上,一座流光溢彩的“彩虹桥”跨水而立,桥身轻盈通透,它屹立于天地间,俯视古今、贯穿未来,象征会泽辉煌的铜业历史。站在“大铜钱”上俯视会泽老城,目光所及,仿佛回到了百年之前:南来北往的各路人马伴随着马帮的铃声,叩响了最古老也最动听的乌蒙山交响曲,车马奔驰,茶楼酒肆,钱庄当铺,油行商号,富商大贾,贩夫走卒,矿工匠人不绝于此,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俨然一幅活脱脱的滇北“清明上河图”,这便是古时的会泽。铜矿给它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清朝康熙年间这里产出的铜矿铸造了全国64%的铜钱。但是,长达几个世纪的铜矿开采使得这里的铜矿资源已接近枯竭。今天的会泽老街上贩卖小吃的商铺依旧在,热火朝天的营业着,然而在这条嘈杂的老街上却再也听不到铜匠铺里传出“叮叮当当”的脆响。今天,除了会泽公园里那个重达77777公斤的古铜钱雕塑,或许会泽关于“铜”的记忆也就只存在于“斑铜”之中了。
借着这次社会实践的机会我特地参观了位于会泽新华书店内的斑铜展柜,看着那些色彩鲜艳夺人眼目斑铜工艺品,我沉默了。曾经被铸成钱币通行天下的会泽铜矿如今却只能被做成展览品,放在展柜里供人欣赏,实在是有一种英雄落幕的没落之感。
图为斑铜工艺品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刘跃贤摄影
时代的洪流不会为任何人停下脚步,铜矿业虽然没落了,但是会泽没有坐以待毙。会泽迅速抓住时代脉搏,因地制宜,特色农林业、清洁工业快速发展。作为从会泽走出去的学生,我更为这里的教育感到深深的自豪。
实践过程中,我回到了我的母校——会泽县实验高级中学。走进熟悉的校园,漂亮的教学楼,干净整洁的校园里,“教育改变命运、知识成就未来”的标语在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中格外醒目。在校园里,我采访了有着多年教学经历的李老师,谈到会泽的教育时李老师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神情说道:“在过去,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根本不重视,即便是重视,也可能因为无法承担孩子的学费,导致一个又一个原本有希望走进大学校园的孩子,最终走向了工地。近年来,在党和政府诸多助学政策的关怀下,越来越多的孩子走进了校园,看着一个又一个孩子在教育的帮助下,得以改变自己的命运,身为老师的我,心里说不出的自豪。”在和李老师交谈的过程中我还了解到今年高考,会泽再创佳绩,6796人参加高考,700分以上5 人,600分以上703人,重点上线2038人,本科上线5351人。这对于一个基础教育落后的贫困县来说已经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成绩了。
图为李老师在给同学们授课 中青网通讯员 刘跃贤摄影
会泽,虽然这是生我养我的地方,但是此前我似乎从未放慢脚步认真感受它。就在这次实践的几天了,我感受到了家乡带给我的自豪感和归属感。漫步在会泽的老街上,时空仿佛发生了错乱,老街的一边是古朴淡雅的古城,另一边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会泽新城。古城总是给人一种凄凉的美感,一种如影随形的沧桑。历史翻新,可能许多年之后,此刻还存留古城有一天也终究成为亡魂,而我对古城的爱却会日日深刻,像酒,时间愈长愈加香醇。新城里,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四通八达的通衢大道和灯火通明的繁华街市都在彰显它磅礴的生命力。
每一座城都有过辉煌,同样也会有低谷,只要不放弃希望,黎明就在远方。城市如此,生命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