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天实践队家乡传统文化调研
张掖党寨镇上寨村邵家班子的杖头木偶,是明代由陕西传入,至清代以后,进入全盛时期,不仅流传范围广,而且演出的剧目和戏班也逐渐增多,不少庆典、庙会、祝寿、开业等民俗活动常常邀请木偶戏班前往演出助兴。木偶戏古称“托偶”或者“托戏”,俗称“三根棒”或是“三根棍”,张掖民间也称作“肘娃娃”或“肘偶”,是用三根木棒操纵,其中一根支撑木偶头部,称为主棒或面棒,耳、眼、鼻、嘴均能闭合张开,眼珠转动,头颈上下左右扭转﹔另两根棒操纵木偶人的双手。表演时,演者两手能运用自如、灵活准确地把握手中的各种道具,因而又被称为手挑子或手扞子。

张掖党寨镇上寨村邵家班子的杖头木偶全长有一公尺左右,比一般同类木偶大,平底没有腿,如果需要表演腿部动作,另制作双腿由演员配合操纵,称之为“配腿”或“配脚”。邵家班子木偶戏在木偶造型上十分注重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它既借鉴了民间神像、古代彩塑、雕刻等的造型和技法,也吸收了戏曲脸谱的表现手法。木偶戏唱腔以西秦腔为基础,内容多取自历史演义、民间传奇、神话故事,现留存的传统剧目有包公系列、杨家将系列、三国系列等,多达几十种,所演人物忠奸、善恶分明,木偶在艺人的操纵下可以表现喷烟喷火、杀头、开扇、搬物等高难度动作。木偶艺人集唱、做、念、打和奏乐于一身,是一门融汇了美术、服装、表演、剧本、音乐诸元素的民间戏曲艺术,体现了公众艺术的特色。
烟台市福山区(旧时为福山县,辖烟台)太平顶庙会,位于福山城东南4华里,在内夹河与外夹河之间有一丘陵,称太平顶山。山势东西走向,中间高两头低。远远望去象一只凤凰展翅。据万历福山县志载,山上庙宇整齐,古庙最早的要数龙王庙,始建于唐贞观年间,距今一千三百多年。龙王庙旁有一座具宫廷建筑风格的戏楼,建在三面高,一面低的山坳里。依地势之利,足可容纳5万人看戏。

遗憾的是太平顶的古庙群,这自唐初、金、元、明、清一千三百余年 , 凝结着福山人民才智与聪慧血汗结晶的古庙建筑在终 38 年遭到日本侵略者飞机轰炸。庙炸物毁;但山会的传统仍然沿袭下来,庙会这个具有 “ 活文物 ” 价值的传统文化事象 , 随着社会发展 , 变成了今日农民交换农业科学技术,发财信息,先进农业机城工具,优良品种的一种特殊贸易市场。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建设,就是一个民族灵魂的建设、精神世界的建设。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几千年来就铸就了中国人民的精神灵魂,从这两次的传统文化调研过程中,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认识到“传统化”和"本土化”的回归,是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与世界接轨的渠道,同时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这是我们对传统民族文化的一种反思,甚至可以说更是一种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