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实践队:追随孔子人生历程,感悟圣贤境界
引言:
凡对中国传统文化稍有了解的人,都不会不知道孔子。孔子是我国古代儒家学说的开创 者,他生于“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前 770—前 476),以恢复古代的文化传统为己任,收 徒讲学,奔走于列国,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到处呼吁。他在世时,许多人对他的行为不很 理解,说他“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论语·宪问》),或嘲笑他“累累若丧家之狗”(《史 记·孔子世家》),但他的弟子却认为,“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仲尼不 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论语·子张》)。 如果说,“仲尼不可毁”出于孔子弟子之口还带有感情或尊师因素的话,那么,对于两千多 年之后的今天,这已经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孔子之所以“不可毁”,并非因为他的思想学说 毫无缺点,而是说像他那样对民族文化传统具有重大影响的人物,是不可能也不应该简单加 以否定或废弃的。在7,8月份,我实践队员通过阅读中国儒家经典,体悟传统文化,在孔子庙,各大书店,诸多网站广泛而深入的了解孔子与道的悲欢离合。
孔子与道的悲欢离合
在朱熹的论语序说中,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及长,为委吏,料量平;为 司职吏,畜番息。孔子本人也说过:吾少贱,故多能从鄙事。孔子的童年中,一定有不少苦 涩的滋味。这是生活的苦涩,那时的孔子还不是圣人,他只是个孩子。没有孩子天生便该有理所应当的磨难,只是也只能叹息命运的不幸。但生活往往于贫瘠见真实,在苦涩中品细节。 孔子虽然少了一个父亲,但也少了限制。他少年时候便在红尘中行走,感谢颜氏,我想一定 是江河般的母爱,才能抹出孔子的精神世界底层的底色。孔子前半生的坚韧,是江河的坚韧,是源起于颜氏的母爱。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孔子人生中的第一位师长,便是他的母亲了。释迦摩尼为王子时,成年时出城,见人有生老病死四苦,恐惧与困惑同在,又有对众生皆渡 过四苦的悲悯。孔子胜佛陀一筹,便在于江河有约束而无限制,孔子见天地人间,更亲历其 中,细细走了一道。有红尘气,却又不曾沾染人间的俗气。有人气,但却斩去了人气中的恶 习气。孔子起于市井,出发在尘埃,却能到常人所不能至的境界,这中间定有一个行走的过 程。我几乎无法言喻这是怎样的修行。我猜测孔子此时便一定有了君子一般的德行修养。君子清净,孔子到了至人无己的境界,不再理会世事间的小的喜怒哀乐,到了这一步,孔子之心,几于江河无改,简单的喜怒哀乐已经不能表达,只能做波光粼粼的河面。要看底层,唯有一个毅字来形容他,不可以加别的字了,因为并非是个人的小的毅的节操,而是江河的大的毅的修养。到了这一步,孔子已经近道了。
孔子的第二位老师,又对孔子产生了些什么影响呢?孔子适周,问礼于老子。这是世间红尘的行人,走进了桃花源,入世者访出尘仙。笔者想孔子随老子学习时,应是一段仙人式的人生经历。老子的道家思想、淡泊心境,孔子一定有深入的研究与探索。但他独独不是第二个老子,而选择成为儒家的圣贤,这中又是如何的喜怒衰乐。《爱莲说》中有:“菊,花之隐逸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孔子随老子学了许多的道家思想,但到最后能融会贯通,另辟蹊径,一切言中与不言中,尽作成了一个礼字。礼,我个人认为有理便有礼,理所当,礼所至。说礼实乃不如理。礼是行,是外在的表达;理是意,是内中的心思。心诚方有礼,无心之礼,不要也罢。这时,便更有了一个新的问题。孔子的理,是什么理?首先,它不应是天理,即丛林法则,物竟天择那一套。笔者个人认为,孔子的伟大之处,其中一点便是他能 在一个礼崩乐坏的社会中,建设出一个大同社会的理想模型并加以坚持。说孔子所处的时代,它是封建制度初生,奴隶社会制度思想尚未完全灭绝的混杂体系社会。孔子挣开了思想的束 缚,写下了世界上第一个人字。孔子脚下,不再是天地之间的丛林法则,弱肉强食,而是人 与人之间的德行法则,各有所安。在莽荒天地中裂土开疆,建设人族的文明体系,这是圣人的功业啊!我想孔子一生最高兴的时刻,莫过于苦思冥想人的前路,文明的发展方向,百思 而难解。在一片混沌黑暗中,他创造了一个太阳。就好像第一声春雷般,前路大放光明。孔子得道了,孔子的喜悦传递下来,乃至今日笔者下笔至此,亦是喜悦非常。其次,孔子的理并非朱程理学。我个人认为朱程理学是孔子思想中一支发展又病变,畸形的产物。溯其本源,孔子的理是人理为主,天理补之,人执理而非礼执人。何以见得,子贡赎人,子路救人。孔子表明了态度,以人为本,以礼为轻。同时保留了人的可能性,孔子的人理不随孔子逝去,它开放而包容,数千年一代代人投身此中,又有历史不断打磨,去虚存实。它成了东方文明 体系的主体,人民大众的潜在道德理想模形,每个人心中的那一杆秤。礼随人事而变,人事的脉络在乎理,人理万古长青。天不生夫子,万古如长夜。何其壮哉!何其壮哉!千年来道 德准则在变,人不变,人一直在进步,背负着夫子的理想,向大同世界迈步。夸父逐日,可笑不自量吗?不,可敬不自量!更何况这个太阳本身,就是人的造物!
孔子十五明心见性,志于学。三十岁,孔子安身立命,程子注为“立,能自立于斯道也”,修养近道。四十不惑,则无所疑矣。把握住了理,理是关系,脉络,道理,因果,是无形的大象,无声的大希,是人与人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天与地的运行道理,自然归律。五十知天命,得道矣,穷理尽性也。六十而耳顺,朱子关于耳顺,注解为“声入心通,无所违逆, 知之之至,不思而得也。”是所闻皆通也。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随其心之所欲,而自不过法度,安而行之,不勉而中也"。我最喜胡氏所批,“日用之间,本心萤然,随所意欲,莫非至理。 孔子也许年龄并非上文所言,但重重境界不为假。上文写孔子近道,求道,得道。孔子的后半生,修道是一,授业是二。我个人认为,无其他事务了。电影《一代宗师》中有武学的三层境界,在这里借用。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孔子的第三个老师,便是汲汲众生。这其中未尝没有孔子自身与他的弟子。人生修道,顺理成章,率性而为。一时间, 竟无从下笔。谈谈笔者个人的喜怒衰乐,未尝不能映照出千古前圣人喜怒衰乐之一二。老实说,我个人不喜欢孔子的政治生涯。当然,坐而论道,起而行之。孔子通过实操来映证礼治确实是可行的,这条路可以走,消解心中的不安与疑虑,向后世做出了完美的证明。只是实在不忍,大概是许由不洗耳,随尧舜入世,污了良才美玉,坏了德行修行。怜惜悲切,我当为孔子疑哭。其二更有世人愚昧,不识真人。前路难行,礼难以推广,纵然圣人有通天的弘德毅行,人事难为,此为第二哭。其三便是孔子太过于超前,难觅知音。只得授业天下,广收门人,引为道友。颜回,子贡等人是孔子的弟子,追随者,但更是孔子的道友。吾道不孤也。然而颜回早天,最合心意道友的离去,衣钵难以传承的叹息;子路死于政变,更是世界与孔子针锋相对,对他道理的嗤笑。亲近之人死于道途,虽死得其所,世人只知道夫子的痛苦,却不了解夫子在痛苦中所达到的境界。万般泪水辛酸,只能不了了之。 道友的来与去,师徒的情感,让孔子吃尽人间的苦头,死去又活来,此为第三哭。最后,孔子走到了人性的终点。哪怕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事又何曾变化。人间早无新语。恨修道半生,只知道的起源,不知道的尽头,是否有局头,自知寿元有限,不能一探究竟。此为第四哭,我亦为我同哭。笔者最喜欢的,是孔子周游列国后,半隐居的生活。这是一位坚毅的老人,也是一身疲惫与伤痕的老人。一个人走了很久,在路上走了许久,遇见了一群朋友,又一一分别,独自走了很远,很远的旅途。叹口气,转身回来留下自己路上的见闻。夫子超越了江河的境界, 是海纳百川,高山景行,好似天地一般,包容了人间的喜怒衰乐,宽容了一切,放下了一切, 静静老矣,和衣睡去,不理朝夕。
细细看孔子。江河,海泽,天地,便是孔子的精神世界。喜怒衰乐确实有,但平时难以觉察,唯有大事才会明确表达出某一特定的情绪。我不想写雨季的黄河,也不想写旱季的黄河,我写的黄河啊, 是某天晚上,斟酌几小杯,忘我半醉,沿河堤慢慢走,走来又走去的黄河。独我一份的圣人, 与我同哭的夫子,共历风霜的旅伴,修养德行的道友。道友啊道友,且与我一笑,我在此有礼了。
初看孔子童年,不过天资聪颖的孩童,稍有敬服。及至孔子少年近道,起身而坐,叹息不如。再看孔子修养德行,求道有成,只觉恍如神明在世,远望亦不可见。读至孔子得道,正襟危坐,已是神明不可比肩。思绪回穿前年,看圣人周游天下,恨不能鞍前马后,提鞋奉履。终章末尾,涕泗横流,恸动非常,叹息连连,悲哉悲哉。
孔子走出了人的修行路。不借神佛之名义,无需天资之聪慧,不惧红尘之纷扰,明镜之心,菩提道台,时时勤拭,莫梁尘埃。君子修养德行,莫过于此, 这是人人都能走的通天大道。人是可以通过不懈的修行成为圣人的,孔子是第一人。士不可以不弘毅, 私下以为,可配德行二字。弘德毅行,使道德恢弘,让行动坚毅,可养浩然之气,可证圣人之心。古今道友,且同行,拂袖和衣,不理朝夕。
参考文献
百度百科:孔子
《论语》《大学》《中庸》
朱熹《四书集注》
南怀瑾《原本大学微言》
时间:2021-09-07 作者:索常喜 唐珮潇 周承 来源:索常喜 唐珮潇 周承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