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一天的授课,亳州的太阳在依旧是那么的强烈,伴随着孩子们的脚步我们开始了一天的家访,我们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更好的了解父母的教学方式,也是更深入的感受学生的生活环境与家庭氛围。
“老师,今天听校长说,你会到我的家中进行家访,我好期待呀......”“老师,我们家在那个大房子的对面,那里有一颗苹果树,就是我们上次见到的地方”....... 看着孩子们激动的神情,在家访的当天,所有的班主任老师根据实际联系情况,询问孩子们能否进行家访,孩子们的回答没有一丝犹豫,都齐声说 “能”!
图为家访调研,团队志愿者和孩子们共同前往家里,途中拍摄照片。
于是,第一天家访正式开始,第一户人家的家庭环境是比较温馨的,和我们交谈的是孩子的母亲,当聊到对于孩子教学方式及未来看法时。母亲也是用比较平和的心态来看待孩子的成长以及成绩,平时虽然会为孩子的成绩感到着急,但也不会紧逼孩子,张弛有度的让孩子学习。当听到这样的回答时,我们的感受是,这样的教学方式很有利于孩子的成长,相信这个小朋友一定会收获到他这个年纪所拥有的童真。
记得在一次听课的过程中,有位老师讲到好朋友时,对座位上的同学进行提问,当时她向一名同学问到:“你喜不喜欢自己的好朋友呢?” 孩子没有回答,当继续询问后,我们得知了一个比较无力的答案,小朋友小声的说:“我我,我没有朋友”。我们当时感到十分的震惊,于是就在家访的过程中,专门拜访了这户人家。
从孩子的奶奶口中我们得知,她的父母已经离婚,孩子判给了妈妈,现在妈妈常年在外工作,基本上一年只能回来一次。但是孩子现在不知道自己的父母已经离婚,因为父亲和母亲都没有对她说,而且父亲母亲也都是很长时间才会来看她。于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小朋友变得不爱说话,不擅长表达,就造成了身边没有好朋友一起玩耍。
我们都知道,留守儿童最需要的,是陪伴。父母的陪伴,在孩子的童年中,所占的比重是十分多的。一旦缺失,是很难再补回来的。在家访的过程中我们看到小女孩什么也不说,就只是默默的趴在奶奶背上时,我想,她可能真的很孤独,很缺乏安全感。于是在日后的时间中我们就逐步让这个女孩渐渐变得勇敢,从课堂开始引入到课后的谈话,持续性的关注,在后面的一次沟通中我们得知,现在她已经有属于自己的好朋友了,虽然我们无法将孩子的父母带到孩子的身边,但是这些好朋友或许会暂时冲淡她身边的孤独感吧。
图为家访后志愿者老师与同学交流沟通中景照片。
“老师,你什么时候去我家家访呀,我在家里等着你。” 这是一名三年级的同学说出的一句话,在我们家访的过程中,这个孩子一直陪着我们,我们去到哪里,他就跟到那里,边走还边和我们说话,在回去的时候还为我们指路,直到天色真的很晚,我们和他十分严厉的说:“你必须回家的时候”,他才回到返程回家。
家访的第四天,我们决定去往他的家里,和校长沟通之后我们才得知,原来,他的家里没有大人,只有一个哥哥,于是第二天我们去往的他的家中,和其他家庭一样,没有十分特殊的地方,但是和哥哥聊过之后我们才得知,原来他的父母现在都在外打工,家里现在只有他们,需要大人的时候,他们就去到叔叔伯伯家中,我们不敢想像一个孩子从小的生活环境中没有自己的父母,依旧可以怎么开朗,活泼。
图为家访调研,团队志愿者和学生家长交流沟通中景照片。
在与家长的交谈中,我们对孩子有了一个更深入的了解。有的孩子上课不活跃,不敢起来回答问题,是因为害怕答错;我们也还发现了小朋友们的一些兴趣爱好,有一个特别安静的小男孩非常喜欢打篮球,在客厅里有着好几个篮球;还有一个小女孩绘画十分有天赋,在爷爷的指导下,画出了许多优秀的画作。还有很多同学一直外出学习跳舞,在文艺汇演这些表演上我们也见证了他们的舞姿,感叹到,这些孩子真棒!
图为志愿者完成家访后在受访者家中与家长和学生合照留念。
经过这段时间的走访,我们发现留守儿童的现象十分的普遍,但也是现在所有农村家庭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难题。留守儿童的问题总的来说就是一个两难的问题。一方面,社会发展,教育竞争激烈,家长为了孩子更好的发展,要投入大量金钱精力,因此有一些家长就不得不离开孩子,外出工作;而另一方面,则是孩子从小就得不到父母的陪伴与呵护,容易缺乏安全感,变得内向,不爱讲话。
家访让我更加读懂了每个孩子期待的目光,也看到了每位家长对孩子的期待。经过这段时间的家访,我更加明确支教的意义,很幸运可以和这么多的志愿者一起肩负着青春的重量、穿过学以致用的关口、走在知行并进的道路上;用我们的爱,汇聚起孩子内心对知识的力量;也希望孩子们可以在此之后拥有自己的力量,成为理想中的模样;加油孩子们,相信终有一日,我们可以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通讯员:孔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