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泥湾曾传唱过这样一首歌谣:“南泥湾呀烂泥湾,荒山臭水黑泥潭。方圆百里山连山,只见梢林不见天。狼豺黄羊满山窜,一片荒凉少人烟”。昔日的南泥湾可谓是一个不毛之地,被群众们称为“烂泥湾”。从荒无人烟的“烂泥湾”到陕北“好江南”,经历了怎样的历程呢?

1941年,抗日战争尚未结束,国民党调动十万军队封锁陕甘宁边区,在如此境况下,毛主席提出了三条出路:一是饿死,二是解散,三是自己动手。饿死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解散也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还是自己动手吧——这就是他们的回答。
当时的南泥湾荒无人烟,环境极其艰苦。八路军三五九旅奉命开进南泥湾,披荆斩棘,开荒种地,使这片不毛之地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米粮川。
秉承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开荒精神,八十年后的今天南泥湾又是什么样子呢?又是怎样发展的呢?
带着这样的问题陕西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暑期三下乡“初心如磐,使命在肩”社会实践团来到了南泥湾镇。在南泥湾镇镇政府的帮助下开展了为期13天的实践活动。
调研经济变化,联系开荒精神
7月24日至7月29日,团队成员先后走访了南泥湾镇南泥湾村、桃宝峪村、马坊村、三台庄村。
在南泥湾村一位光荣在党五十年的爷爷说道:“过去没什么吃的,最穷的时候吃高粱皮、玉米皮,现在生活好了,白面大米都不像过去那么稀奇了。以前耕地都是靠牛,除草就是拿锄头自己锄,现在都靠科技了。以前一亩地收400斤玉米,现在一亩地能收1000斤玉米”。

依靠旅游业发展的桃宝峪村通过建设湿地公园、游乐场吸引了大批的游客,许多村民也因旅游业的发展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经济的快速发展也让更多的人住进了更加舒适的新窑洞。
黄花菜特色产业高效发展,实行土地实行土地流转制度。马坊村村委会干部根据实际情况从外面买来种子,经过种植等到黄花菜成熟之后通过线上加线下方式售卖出去,收入十分可观。

曾作为脱贫攻坚一道“硬门”的三台庄村依靠种植特色产业全面脱贫。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医疗保险全面覆盖。目前正翻修公路,使得出行不便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在今天拥有五千多人口的南泥湾镇,秉承着“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依靠黄土地发展种植业,已经将一把把锄头变成了一台台机器,让干旱的黄土地种出了成片的玉米,人民收入显著增加;通过绿化防止水土流失,从1999年实施的退耕还林政策延续至今,南泥湾的人们拿着退耕还林的补贴,生活也有了一定的保障;通过打造陕北窑洞特色新民宿,建设湿地公园吸引了大批游客,红色旅游圣地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南泥湾镇正在成为历史文化旅游名镇。

重温开荒故事,学习革命精神。
头发花白的侯秀珍老人不厌其烦地一遍一遍讲着烂熟于心的南泥湾故事。“1941年,抗日战争尚未结束,国民党调动十万军队封锁陕甘宁边区。心中抱着解放全中国的梦想,他们不甘解散也不愿被饿死,于是他们选择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同年3月,359旅三个团开进了荒无人烟的南泥湾,自此开始了大生产运动。两年时间,他们开拓了十万亩地。五年内共开垦26万亩荒地。没有什么他们就造什么,开荒种地、挖窑洞……南泥湾彻底变了样。”
经过对开荒故事的了解,团队成员对党的敬佩之感油然而生。我们体会到当年党在这里是怎样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在与敌人斗争,我们也将会把南泥湾精神传递给更多的人。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做南泥湾精神的传承者、实践者。永远听党的话,永远跟党走,不怕苦不怕累,为国家和人民服务,做新时代的优秀人才。”这是侯秀珍老人对当代大学生的寄语,也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展示出的时代担当。
传承革命精神,奋斗无悔青春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青少年是祖国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也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阵地。在此背景下“初心如磐,使命在肩”实践团学习了南泥湾精神,并开展线上宣讲活动,将南泥湾精神传递给新一代青年,增强了青年一代对革命精神的领悟,为南泥湾精神的传承贡献了一份力量。此次实践活动得到了南泥湾镇镇政府大力支持,并与其签订社会实践基地协议,成立社会实践基地,加强了高校与地方的联系,为后续顺利开展社会实践提供了保障。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唱(呀)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好(呀)地方。好地方来好风光,好地方来好风光;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如今的南泥湾再不是旧模样,而是“陕北好江南”。秉承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开荒精神,南泥湾人民迎来了新生活,这样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用开荒精神武装头脑,以昂扬向上的朝气誓做南泥湾开荒精神的传承者、践行者。我们科大学子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中的一份子,我们要传承和弘扬这种“开荒精神”,以走在前列的豪气勇做绽放青春风采的奋斗者、开拓者、传播者,用实际行动履行我们的青春使命,展示我们的时代担当,始终做到初心不忘,薪火永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