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了解苏平片区渔村发展现状,2021年7月13日,休闲渔业环保科技实践队再次出发,来到此次“三下乡”活动的第三站苏平镇上攀村。

图1 实践队在上攀村党群服务中心前合照 闫蓓怡摄
在与主任的交流中实践队得知上攀村总户籍约有600户,常驻人口约200户,多为65岁以上老人,村里年轻人大多在外地修建隧道。耕地面积大,现多用于种植花生、地瓜。村里土地集体所有,发展独有的经济合作社,以股份制分资到户。

图2 上攀村耕地一角 雷宁远摄
根据实践队调研得知上攀村具有以下特点:
(1)自然资源:风景秀丽,自然资源条件优越,2016年被评为福建省“美丽乡村”,近几年大力发展旅游产业,2020年评为福建省旅游村。
(2)地理优势:位于平潭北部廊道和东部廊道交接点,在各个村庄的中心位置。
(3)文化优势:经考古发现化石,推测几千年前南岛语族起源于现上攀村生活地区。正在开发国际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暂未对外开放。
(4)渔业现状:主要是渔民近岸捕捞,没有进行养殖生产。

图3 与上攀村主任了解村民现状和未来发展规划 文雅摄
接着在主任的带领下实践队来到正在建设的国际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学习、参观龟山遗址、古村落建筑群以及考古基地物品陈列室。

图4 实践队来到南岛语族考古教学实习基地 文雅摄

图5 考古研究基地 雷宁远摄
老师及同学们认真听取研究基地内工作人员的讲解,了解南岛语族发展和变迁历史,同时鉴定馆内海洋物种分类是否有误,在此期间实践队成员文雅首先发现存在错别字并告知有关负责人。

图6 参观考古基地展馆 王钰摄

图6 对考古研究基地的海洋物种进行种类鉴定 王钰摄
目前上攀村有一千多亩耕地,耕地面积虽大,但是因为常住居民多为老年人,农业劳动力不足,造成上攀村农业发展受限。上攀村的干部希望对耕地进行改造,建造湿地公园,但是一方面,因村中实行土地经济合作社,需要得到多数村民的认可才可推进改造方案,而村民缺乏相关了解,并不支持建造湿地公园;另一方面,上级政府希望可以发展更具观赏性、更易带来经济价值的产业。
实践队走进平潭上攀村,深入了解村庄发展和建设状况,认为上攀村可以建造湿地公园,合理利用耕地面积,邀请专业人员监测土壤,选择适宜种植的经济作物,如花卉和水果等,配合湿地公园发展为采摘园、农家乐等供游客休闲旅游的场所。并建议置换村民居住地,建造3-4层高的居民住宅,利用空余区域建造古村落配套设施,修建民宿或参观基地等。
科普小专栏
国际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

该基地依托壳丘头文化遗址聚落群而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福建博物院以及平潭综合实验区联合共建。
利用上攀村古村落进行功能提升及改造,结合社科院考古所、福建博物院的专业技术力量和科研实力,立足中国东南沿海史前文化,着眼国际南岛语族史前遗址考古新成果。
近年来,通过开展大量系统的考古调查、勘探,平潭考古发现不断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这些史前遗址的出现,不仅填补了平潭史前文化发展脉络的一些缺环,对促进福建史前文化、闽台关系、南岛语族起源等课题研究具有重大现实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国际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落地平潭,将打造一个集文物保护、科研教学、爱国主义教育、人文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基地,进一步促进平潭对外开放。
以南岛语族文化为载体,该研究基地将深入探索海峡两岸人文血脉关系、南岛语族的寻根溯源,传播东南沿海史前海洋文明,扩大福建在“南岛语族”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力,使之成为联结海峡两岸和对外交流的文化纽带。
湿地公园
湿地公园是自然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建设湿地公园,既有利于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又有利于充分发挥湿地多种功能效益,同时满足公众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通过社会的参与和科学的经营管理,达到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维持湿地多种效益持续发挥的目标。对改善区域生态状况,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湿地建设可解决农村污水处理难题
农村污水处理,湿地建设是一个比较好的办法。湿地具有净化生活污水和生物降解的功能。
(2)建设美丽乡村渠道多元化
将农村休闲娱乐与湿地公园建设结合起来,以秀丽的自然风光吸引游客。湿地建设因拥有优美的自然生态景观成为一项重要且富有特色的乡村旅游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