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小家融大家” 垃圾分类实践队赴社区展开社会调研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城市生活垃圾与日俱增,“垃圾围城”已经成为全球面临的共同难题。为响应国家垃圾分类号召,助力“垃圾围城”困境解决,2020年7月26日至今,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小家融大家”垃圾分类实践队走访济南市98个小区进行调研,从社区管理角度探究垃圾分类协同治理对策,推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
2020年7月26日至今,社区垃圾小分队在社区融合背景下研究垃圾分类情况已历时200余天。
2020年7月份,团队以济南市为例,展开一系列课题调查与研究。2020年7月底,项目成员便开始积极着手调研和论文的写作。8月份,成员大量检索阅读中外高质量相关文献,成员间开展过数十次讨论沟通,构思文本大体框架。与此同时,成员在学习问卷和访谈设计方法的基础上,最终确定线上问卷,共发放问卷3000份,回收问卷2853份。剔除填写错乱、数据缺失等无效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2560份,问卷有效率达89.73%。
2020年9月份,开学后团队成员回到济南,讨论交流更加紧密,并开始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和第二次问卷发放与回收。经过将近两个月的积淀,成员也由五个人增加至六人,成员们热情高涨,每天拿出一段时间进行思考研究,每周至少两次开会讨论。九月中旬,团队成员利用周末时间,先后走访济南市历城区、历下区、长清区、槐荫区、天桥区500余所社区,调研居民3000多人,发放问卷4000多份。那时成员们往往是早上7点左右做公交车出发,跑遍各地大大小小的小区,只为获得最广泛的数据和最真实准确的信息。九月份的济南,正事热浪还未消去的季节,团队成员往往一天下来,天蓝色的队服不知会湿了几回,但一想到自己的项目,就无惧热浪和劳累的奔波,擦擦汗,喝口水继续投入工作中。
直至2021年3月,团队一直致力于文本写作工作,3月20日开展了更深度的社区访谈和调研,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和计划行为理论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措施。在信任意愿方面,打造多元社区文化,构建居民线上亲密度,促进长期垃圾分类行为;居委会物业联动推进垃圾分类。在环境承担意愿方面,加强宣传教育,增强环保意识;倡导多元主体环境治理模式,调动多方积极性,营造良好环境氛围。在垃圾分类效能感方面,重视“家内”建设,激发居民垃圾分类热情;通过线上答疑和宣传垃圾分类知识等活动,提高居民自信心。在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方面,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确定垃圾收集方式,优化垃圾转运站,确保垃圾分类处理,为社区垃圾分类的治理提供了切实帮助。
“小家融大家”垃圾分类实践队将继续努力,致力于垃圾分类和生态文明建设,争做新时代好青年!
时间:2021-03-20 作者:刘培莹 来源:丛凑大学生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