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农林大学实践队:“云”游溪背,探访幸福小村的脱贫之路
福建农林大学实践队:“云”游溪背,探访幸福小村的脱贫之路
从凑大学生网福州8月15日电(通讯员 高雨昕)为了更好地增强当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意识、提高青年的实践能力,2020年8月10日到8月14日,福建农林大学经济学院一“网”情深农经实践队开展了疫情下为期五天的“云”上三下乡活动。在村书记的带领下,队员们探访了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溪背畲族村,领略了村庄的致富之路和美丽蜕变并为之所深深震撼。这个于2018年脱贫的小村落如今在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治理、特色产业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建设性的成绩。在网上镜头中,焕然一新的村庄向人们展现了一个又一个傲人的成绩。
溪背畲族村位于宁化县石壁镇东南面,距离镇政府1.2公里、高速路口1.5公里、县城18公里,新开通的纵八线贯穿全村,交通便捷,地理位置优越。驻村书记付松程书记介绍,全村由9个自然村落15个村民小组组成,生活着493户2193人。2016年,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7户70人,均为国家级贫困户。经过这几年来村干部和村民们的共同努力,该村贫困户已实现全部脱贫,处在帮扶巩固提升阶段。
在访谈过程中,付松程书记特别带实践队员们参观了油茶基地。通过镜头,队员们看到了成片绿油油的丘陵,依稀可见几个头戴草帽,身披纱巾的工人在不远处的山间忙碌着。付书记向队员们介绍:“油茶树适应南方丘陵地区,溪背村正处于南方多山地区,气候适宜,土地广阔,并且周围聚集了许多村庄,劳动力资源丰富,而油茶也为广大消费者喜爱。对此,村中根据因地适宜的原则大力支持油茶产业的发展。”如今,按照“产业兴旺”的要求,溪背畲族村依托其优越的地理区位优势实现了油茶特色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油茶产业发展始终坚持既要经济效益又要生态效益的原则,我们将3200亩山地盘活租赁给宁化厚德农业生态有限公司发展油茶种植业。一方面促进当地村民增收、鼓励年轻人返乡创业,另一方面也让闲置土地找回价值。现在油茶产业还在发展阶段,未来希望打造出特色品牌。”付书记如是说。
为深入了解油茶产业的发展情况,实践队专访了油茶基地负责人杜秋生,他告诉实践队:“目前油茶长势喜人,逐步进入丰产期,基本形成油茶种植、生产、销售“一条龙”雏形,产业链逐步完整化。”
自油茶产业在该村发展以来每年产量约37万斤,收入300多万元,其中获取租金收入5.7万元。而工人主要为当地村民,负责油茶的除草、施肥、采摘、选果等劳务,实现就近转岗。享受到产业发展带来的果实,农民们都神采飞扬,油茶采摘工人张冬林说:“自从建造了油茶基地,村里和我一样的100多名农户再也不用外出打工,现在的工作不仅收入稳定,效益高,还离家近,方便照顾家人。”
付松程书记又将镜头带到距油茶基地约30分钟步行路程的食用菌产业基地,整洁平坦的马路一侧,新建的产房外清晰地印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付书记介绍道,自2019年起,为进一步加快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村中通过整合向上争取的资金和自有资金,投入200万元用于发展食用菌产业的开发与生产。自2019年下半年到2020年初,村中建造了食用菌产房、管理房、实验室、保险库、大棚等配套设施,并租赁给企业。“我们这儿幼苗成本平均4元/桩,出厂收购价是20元/桩。我们有些工人不仅参与食用菌的生产也兼顾油茶生产,因为油茶产业具有季节性,农闲时可以做其他工作,这样每年可以增加3-3.5万元的收入。”食用菌生产基地负责人邓炎红向实践队员介绍。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该村人均收入约1.1万,2018年人均收入提升至1.7万,而如今由于油茶产业的兴旺发展和新投入开发的食用菌产业预计在明年为村民新增人均2万元收入,村财新增收入2000到3000万元。
走进溪背畲族村,我们看到了一代代人追逐幸福生活的足迹,也看到了基层人民不懈奋斗的身影。在2020年全面决胜小康的收官之年,这样的祥和小村正是千千万万个中国村落的缩影,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人们都为着同样的幸福目标而勇往直前。随着返乡实践活动渐渐落下帷幕,实践队员们也收获了满满的感动和乐趣,在未来的日子里,实践队的青年们也将把实践的经验与体会投入学习生活及社会工作中去。
时间:2020-08-15 作者:高雨昕 来源:高雨昕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