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科学子三下乡:关心老人健康,传扬社会温暖
身体健康是人生命活动的基本前提,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来说,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加舒心快乐的安享晚年。8月10日,浙江海洋大学东海科学技术学院“老有所依,情暖夕阳”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团,深入老年群体,了解当下老年人的基本身体现状。
关爱老人 沟通首位
实践团通过发放线下问卷发现很少有家庭会对老人的身体进行年检,只有当老人身体真正出现问题的时候才会注意,而且最主要的是很多老年人都怕耽误孩子的时间,认为自己的身体还硬朗,只是有点小毛病,根本不用上医院。
接受采访的张奶奶也是这样认为的,她觉得自己虽然年纪是有点大,但身体却还算硬朗,没啥大毛病,就是半夜腿脚总痛,可是尽管这样她也没和儿子说。张奶奶认为这就是一点小毛病,用不着给辛苦上班的儿子添麻烦。这个错误的理念在节俭的老一辈心中,根深蒂固。像张奶奶这样的老年人还有很多,他们对于自身存在的病症表现,很少会直接与子女表示,担心查出什么毛病,给子女增加负担。面对这样的老年群体,子女们更应加强必要的沟通询问,不应该只是给老人购买补品、保健品,还应从老人自身实际出发,最好每隔一段时间就带老人进行身体检查,这不仅是让老人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有一定了解,还能让儿女们安心。
关爱老人,应从他们的身体健康出发,加强与老年人的沟通,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就诊。
走出家门,加强锻炼
实践团还采访了70多岁的杨致德爷爷,杨爷爷说:“我身体就那样,有些毛病,但人老了肯定是会有点毛病的。”杨爷爷与子女一起生活,每天都会去自家的菜地里干农活,最近段日子因眼神老花,腿脚不便,便不怎么干活了。在旁边的杨阿姨也说“平时没什么活动可以让他去,老年活动中心他又不爱去,就爱折腾自己的菜地。”
面对杨爷爷的情况,实践团就当地社区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这是一片新建的新型农村区域,大多数的居民搬来一块不过两三年,邻里之间的沟通也不是很紧密。在采访过程中,一些热心居民告诉实践团,这里虽然建设优美,但却缺少了一些给居民锻炼的地方,连跳广场舞的地方都是居民自己家门口。最近可以锻炼的小公园都要走半个小时才到,所以大家都不怎么爱出门。
现在的省里某些地区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化建设,目的是为了实现百姓理想化生活,但在实际建设中,难免会有考虑不周的地方。加强身体锻炼,不仅是年轻一辈的必需,也是老年人的需求。在老年服务中心大规模建设的情况下,还可以建设一些以运动为主题的小型公园,里面可以提供一些便民,利民的锻炼器材。而就当地的实际情况而言,提供一些舒适的老年活动实践地,例如方便下棋、钓鱼的清凉之所,在夏天,那才是老人们爱去的地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适当展开些大型的娱乐活动,例如庙会、戏曲表演等等,让老人可以走出家门,适当锻炼,融入当地的老年群体当中。
心态健康,同等重要
当下时代在飞速发展,青年群体为梦想拼搏前行,中年群体为家庭奔波劳累,而老年群体却被搁置在时代的洪流中。在生活中,大多数普通家庭只讲求吃饱穿暖,往往会忽视心理健康这一重要的身体健康指标。据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活动和人体的生理功能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相关联系。如果处在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使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相反,则会降低或破坏这种功能,不仅影响工作和生活,还能导致各种疾病。例如北京、上海等在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的城市,高血压人群比例远大于其他城市。
部分老年群体在退休之后,不满于空虚的无所事事,容易走向消极。和睦的氛围和儿女的理解,可以让老年人较快的走出自己心里误区,保持良好的心态,面对新的休闲生活。“我退休后和小区老人一起打太极,身体倍棒,到现在都没什么大毛病,女儿、女婿孝顺,孙子长得可爱,还乖巧懂事,家里几乎很少吵架,有问题沟通沟通呀。你看我不愁吃穿,没事还可以和老伴出门旅游呢。”年近80岁高龄的何奶奶笑盈盈地告诉实践团,言语中充满了对家庭和睦的幸福感。
家和万事兴,我们经常与老人交流沟通,让老人敞开心扉,说出自身所需,了解老人真实爱好,必要时给予支持和鼓励。在这个老龄化的社会中,不仅需要子女们的呵护和关爱,还需要整个社会对这个群体的关注。每一个善良的老年人都应被尊重,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
时间:2020-08-10 作者:王佳莉 来源:王佳莉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