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升书院“朋辈圈层”建设质量,巩固拓展“双院制”的联动融合,2019年,北山书院和通信与物联网工程学院联合发起成立“北山信息科学工作坊”,一群来自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却志同道合的同学组成的群体,在这里以实践为主,将所学课本理论知识进行落地,从而提升动脑、动手能力。他们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C语言的学习与运用、电路相关知识的学习与运用、微处理器与嵌入式系统的软件编程及硬件搭建。2020年,学业导师正式入驻北山信息科学工坊,工坊师资队伍逐渐扩大,经过为期一年的沉淀,学业导师的倾力助阵,工坊的实力与影响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工坊项目致力于培育多面手
北山信息科学工坊一直围绕北山“工匠精神”和“领导力”,让同学既能提升“专业能力”,又能通过活动学习“经营管理”能力,成为一个多面手。以服务同学为初衷,工坊创建和开展了“寝室遥控开门”项目,学生通过对项目的可行性及实用性进行一系列的试验和改造,选出最简洁且有效的控制电路。再由工坊的学生代表为大家讲解基础知识、工作原理及如何搭建。让同学们解决项目问题的同时也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后期,北山信息科学工坊还将策划推出“时间管理大师”和“教学楼灯控改造”两个项目,切实让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平台上扩见识、长才干、练本领。
“三维”导师制度领航致远
北山信息科学工坊一直采用“三导”模式运作,发挥家人的陪伴和引导作用,分别为发展导师、学业导师和学长导师。为经营和管理好工坊有序运作,发展导师会从活动设计、团队管理、品牌营销等方面针对工坊开展定期的指导和建议。为强化专业技能,学业导师会定期组织成员进行实际项目开发训练,由大家共同商议题目、讨论方案,制定和开发具有可行性的项目。学长导师作为学生群体的意见领袖,在方案具有可行性的基础下,带领团队成员完成实物的研发。过程中,项目落地非易事,对学生的研发能力、团队合作、人际交流等进行了综合考验,对朋辈圈层效应的发挥和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
“朋辈圈层”的耕耘结硕果
学长导师作为朋辈圈层的重要支柱之一,长期任务之一就是“成果反哺”,工坊的学生每周周天晚上,在工作室集合,接受统一的电路课程培训,由大三的学长进行授课、答疑,并带领大家动手实操,检验理论知识的可行性,此种模式既能够获得丰富的理论知识,也能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研发能力。同在一个工作室,同上一堂课,互动、碰撞、讨论问题的氛围,形成了“圈层闭环”的良好效应。
在工坊组建和运营的这一年里,学生受益颇多,相继斩获校级荣誉6项、国家级荣誉8项,辛勤耕耘的付出换来丰收的硕果。
序号 |
奖项 |
获奖人员 |
1 |
2019“TI”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重庆市二等奖 |
袁世彤、钱晨、彭康 |
2 |
2019“TI”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成功参与奖 |
杨佳珂 |
3 |
2020年第十一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一等奖 |
袁世彤 |
4 |
2020年第十一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二等奖 |
马彪 |
5 |
2020年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重庆赛区二等奖 |
马彪、印露、章银峰 |
6 |
2020“TI”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重庆市二等奖 |
袁世彤、杨佳珂、李旭东 |
7 |
2020“TI”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成功参与奖 |
刘积成、罗小洪 |
8 |
2020“TI”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成功参与奖 |
马彪、林阳 |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经历,是第一次长时间地专心于一个电路的焊接。我记得那是赵黄源学长设计的一个电压比较器组成的回路。在周日上课的时候,我们小组已经搭建好了实际电路,但由于刚加入工作室不久,在第二天,也就是周一,我们小组花了近7个小时才成功完成这个电路的焊接。不过,电路成功的那一刻,心里充满了成就感,之后在和小组成员总结交流的时候,我们都没有发现已经过去了7个小时之久,这也让我更加期待未来在工作室学习的新内容。
——智能工程学院学生 郑旺
大一很多专业性的内容都不懂,庆幸,加入工作室之后没拉后腿。自己搭建了电路和组装寝室开门的装置,之后由学长帮忙接入了程序。拿到寝室组装完成后,也得到了寝室一些同学的艳羡和赞叹。在那个时候,就感到很开心,有一种满满的成就感。我相信这就是每一个还坚持留在工作室的成员的动力。在工作室完成自己的作品、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这是不容错过的锻炼机会。
——通信与物联网工程学院学生 徐向奇
北山信息科学工坊是一个平台,在这里给我的感受就是给了我更多交流的机会,以前是单人摸索和学习,遇到问题很难去找人指点迷津,是一件比较苦恼的事情。但在工坊就大大不同了,有很多兴趣相同的人,有发展导师、学业老师和学长导师。我的研发技术问题和困难能够比较快速的得到解决,极大地提升了效率和自信。
——通信与物联网工程学院学生 徐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