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红色足迹,传承红色基因
为深入了解农村产权制度改革,7月11日由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十五名学生组成的“筑梦小岗实践团”深入安徽省凤阳市小岗村进行实证探索。
为深入了解大包干,团队成员走访了当年参与大包干决策的关友江老先生,2018年,关友江老先生被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作为小岗村‘大包干’的历史见证者和亲历者,关爷爷与团队成员亲切交谈,为成员们详细介绍了大包干时期的背景情况。生动再现了当年“大包干”从酝酿到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1978年年底的一个夜晚,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的18户农民悄悄聚集开会。大家一致同意:分田到户包干,对外隐瞒;各户必须保证完成每年午秋两季交给国家和集体的任务;队干部如因单干“蹲班房”,其他社员帮助其家庭完成农活,并把他们的小孩养到18岁。会议结束,大家签订了保证书,并按下了鲜红的手印。那时的小岗村“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以逃荒要饭“闻名”。而实行“大包干”后的第一年,小岗队就迎来了大丰收,曾经的“讨饭队”一跃而成为远近闻名的“冒尖队”。四十多年前,小岗村18 位村民以“ 托孤”的方式,冒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红手印,一份“大包干”的“生死契约”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声惊雷,改变了中国农村发展史,掀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通过与关友江爷爷的交谈,团队成员更加深刻理解了大包干精神的内涵,大包干精神的内涵可以概括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解放思想、求真务实的求是精神,风险共担、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尊重民意、以人为本的民主精神。像历史上许多重大的变革那样,历经40年的锤炼与演变,“大包干”产生的效应远比直接解决的问题更为深刻和广泛。它不仅促成了农村生产力的解放,重塑了中国农村经济的形象,而且造就了中国当代改革的大趋势,为包括城市在内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借鉴。“大包干”已不仅仅是简单意义上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代称,而是以其鲜明的时代特征,汇入了中国改革大潮的历史洪流之中,变成了当代中国宝贵的精神财富。
时间:2021-08-25 作者:周鸿宇 来源:周鸿宇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