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红色基因 助力乡村振兴
最近,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豫东红色基因与乡村振兴关系研究暑期实践团在宁陵县开展了为期十多天的实践活动。笔者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同时也作为领队带领队员们深入走访,研读这块土地上的红色基因、乡村党建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质性作用,在实践中深受教育和启发。
宁陵县有着独具地方特色的优势资源,农业方面有酥梨、桃树、白蜡杆等经济作物;养殖业方面有豫东牧业、天明鸽业等;还具有鲜明的红色文化,如“老坚决精神”、“淮海战役小推车精神”等,建有老坚决纪念馆、陇海铁路破击战纪念馆、淮海战役后方医院小吕集救助站纪念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时遍访革命故地、红色热土,反复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实践活动启动以来,我和团队一行深入了解宁陵县的红色党史,自觉接受红色文化的润养,解读故事背后的乡村振兴密码。队员们将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共形成简报136篇,宣传报道1556次,形成了一定影响力的实践宣传效果。
农村天地有作为,乡村振兴大发展。我们深入企业走访,了解多种产业模式,如豫东牧业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以“企业带万户,精准助脱贫”促进乡村振兴。我们立足自身管理类学科优势,积极促成“老坚决”乡村振兴实践品牌,意图打造具有学校特色、成效显著的品牌实践项目。河南非遗项目“老君葫芦”负责人也表达了共建产学研基地的意愿。
“实践是改造和探索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是认识的基础”。团队通过实践,深入挖掘事物之间深层次的联系:前往柳河镇敌工站,接受革命精神的洗礼,重温伟大的革命历程;前往老坚决纪念馆,用心体会原新华社社长穆青笔下的缀网劳蛛精神:潘从正老人心系百姓、艰苦创业、敢为人先、百折不挠、无私奉献的事迹;张弓镇用小吕集救助站纪念馆“红色基因”为乡村振兴强心铸魂,推动经济发展。实践认知传承红色基因对乡村振兴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革命老区历史上曾创造了革命功绩及红色文化,新时期也发展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农牧产业,这些产业都带着深深的红色文化印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我和队友们深知美好生活来之不易,决心将所学的知识和研究成果洒在广袤乡土之上,暑期实践团围绕让红色文化成为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这一目标,就当地因地制宜发展食品相关红色品牌文化提出合理化建议:一、因地制宜打造“一村一品牌”,做好宁陵县各乡村有特色的农产品推介,增强核心竞争力。以老坚决潘从正的精神为切入点,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同时整合地方农产品,初步形成红色文化品牌底蕴。二、探究当地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打造和推广具有红色文化基因和符号的品牌食品。三、改变酥梨品牌意识淡薄、缺乏与红色文化结合、市场范围多局限在周边地区的现状。
在实践活动中,我接触了很多新鲜的事物,学到了很多在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写作、沟通、摄影等收获颇多。更重要的是,看到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成果,汲取了红色文化的营养,提高了思想觉悟,更加坚定了跟党走的决心。每当想起走过的乡村孩子们的笑脸时,我心中满盈幸福,逐渐意识到作为大学生不应止步于理论知识,更要寻找机会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只有实践才能学以致用,才能提升自我。坚持大学生党性,是这次社会实践和团体协作方面的深刻体会。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时代赋予我新的要求,不仅懂理论知识,更要懂得如何将理论知识很好地运用到实际中去。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用所学知识回馈社会,年轻的我将来走出校园,投身祖国建设,定会交上一份优秀的答卷。
时间:2021-08-16 作者: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华邦 来源: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华邦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