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点亮心灯 济困温润人生
——记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青春飞扬·心暖夏乡”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队走访脱贫户活动
深入脱贫群众,倾听群众呼声
7月16日上午,志愿者服务队去走访了徐家镇的几家脱贫户,了解了脱贫户们脱贫前后的变化,倾听了贫困群众最真实的声音。志愿者们依次走访了万昌俊、肖品珍、游文柱、陈治柏、刘术贞五户脱贫户。在与这些脱贫群众拉家常、聊天的过程中,志愿者们了解到:造成他们贫困的主要原因是家人身患重病、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支柱。
例如在贫困户万昌俊家里,万叔叔上有老下有小,令人痛心的是老人、小孩都有重病在身,而自己也只能在外打工挣钱,没有稳定的经济收入。生活的压力让他喘不过气,靠他自己的能力是无法改变现状,所以才造成的贫困。其实这几户贫困人家都提到“是家里人生病,花了很多钱和精力治病,才让生活变得艰难。”志愿者们由此更加深刻得体会到身体健康对大家稳定生活的重要性。
风雨多经志弥坚,关山初度路尤长
走访脱贫户陈治栢,是最让志愿者们感到震撼的。陈治栢老人今年78岁了,有三个儿女,老两口现在与小女儿一起生活。老人勤劳能干,以前经常走十几里山路去竹林砍竹子,再背回家,编竹筐和簸箕等贩卖来获得经济来源。不幸的是,几年前患上了胃癌,家里丧失了劳动力,经济来源受到了阻碍,由此导致了贫困。
不过,在与老两口和他们小女儿的沟通中,志愿者们感到他们的乐观与坚强。尽管生活艰难,但他们自强不息,在党的“精准扶贫”政策的支持下,也积极想办法,通过自身努力改变现状。小女儿开了一个“新农村疗养馆”,通过给客人推拿、泡脚等获得收入。目前还打算将店开在离家不远的渝陕鄂三省交界处,因为那里有更多的长途跋涉而疲惫的人,按摩、疗养的生意可能会更好。他们对党和国家的好政策以及帮助他们的扶贫工作人员都心怀感恩,同时自强不息,努力让生活变得更好。
通过这些走访,志愿者们发现:这些群众都历经风雨,实现脱贫,但离实现富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党和国家、基层工作者以及他们自己的不懈努力。
记者:刘力源
摄影:龚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