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初,我加入了授“渔”济贫调研团队,开始了暑期的后脱贫时代个体可行能力调研。在调研的前期准备工作中,考虑到苏南地区经济发展良好,在脱贫方面的可参考性不大,我们团队将调研地点转向江苏省外,最终将河南省濮阳市台前县侯庙镇许集村选定为线下调研地之一。虽然台前县2020年刚实现脱贫摘帽,但其下属的许集村在2017年就获评“第五届全国文明村”,今年2月被评为第八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可见该地对于后脱贫时代的村庄及村民个体的发展有长远规划。

在走访当地村民的过程中,我发现村民们都非常热情好客且朴实勤劳,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搭建房屋,在院子里饲养家禽、种植蔬菜,在政府脱贫政策的扶持下,村民温饱无忧,幸福满足。村里的道路十分平整,每个巷口都起了“秋菊巷”、“冬梅巷”等非常有诗意的名字,夕阳下田园犬奔跑乡间,好一派“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田园风光。对于调研队员的到来,村民们都非常欢迎,虽然刚开始接受采访时都有些紧张和局促,但谈到村子里近年来的发展,村民们都洋溢着自豪,开始滔滔不绝地向调研团队介绍起来。
在采访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一是交流比较吃力,因为地处农村,村民习惯说当地方言,并且年轻劳动力多在外务工,村里老人居多,普通话并不普及,这对调研是不小的挑战;二是如何将“可行能力”这一抽象的哲学概念更加具体化,如何以更加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给受访者。对于第二点困难,也是团队在之后的实地调研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调研团队的成员在调研期间也在许集伍维小学进行爱心支教活动,小朋友们对支教老师带来的兴趣课十分喜爱,对于县城外的大世界充满好奇和憧憬,上课时炯炯有神的大眼睛紧紧盯着黑板,生怕一不小心就会错过新知识。在短暂的支教活动期间我们了解到,小朋友们平时接触兴趣课的机会十分稀少,因此格外珍惜支教老师能够给他们上课,想到城市里的有些孩子吹着凉爽的空调、享受着父母提供的舒适的生活条件,还时常顶撞父母长辈,不愿意上兴趣班,更加心疼这群农村小朋友。又因为很多都是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再好也比不上父母的陪伴,许多孩子比较敏感且缺少安全感,所以在支教过程中,比起教会孩子们一门兴趣特长,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们树立自信心,让孩子们感受到关爱和重视,以及鼓励孩子们多读书,多学习,

努力走出小县城,去大城市看看,感受更广阔世界的精彩。
为了感受台前县作为革命老区的历史底蕴,调研团成员利用课余时间参观了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纪念馆,在实地考察中学习红色党史,感悟母亲河的波澜壮阔和革命前辈遗存的壮志豪情。纪念馆共有九个展厅,以时间线为轴介绍革命征程、陈列珍贵馆藏,在参观的过程中,我身临其境地体会到革命先烈对于解放中国人民的信心,对崇高理想的不懈追求。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展厅中的一组铜制雕塑,质朴的村民无比感激中国共产党给予他们的帮助,浓烈的感情难以言表,只能热泪盈眶地紧紧握住将士的双手,明明是静止的雕像,我却感受到耳边仿佛回荡着中国军队嘹亮的口号,眼前战火纷飞与和平盛世的画面交相重叠,直至走出纪念馆,澎湃的心绪久久难平。
为期两周的调研活动转瞬即逝,孩子们纯真的笑脸、村民们真诚的回答以及纪念馆带来的思想洗礼和震撼,都为这次辛苦的调研增添了一抹明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