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继续深入调研海洋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8月2日,来自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山海尺墨•澜海队成员前往蓬莱区文化和旅游局及文化馆,开展以“十四五规划背景下海洋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为主题的实践调研活动。
蓬莱文化政策及布局完备 澜海实践队离开烟台长岛后,立刻前往蓬莱区进行深入调研。成员向蓬莱区文化和旅游局提交介绍信,得到当地相关工作人员热情接待,在交流中对当地文化布局有初步了解,经工作人员介绍得知,国家制定蓬莱区相关非遗文化政策,政策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各乡镇、街道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蓬莱市人民政府文化(文物)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监督管理。工作人员还表示,文化部门充分利用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公共传媒,介绍、宣传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全社会自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
非遗文化数不胜数、“各显神通”“创建国家文化示范区,创建公共文化大发展。蓬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陈列厅里展示的所有展品,都是我市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保护名录的相关实物。”文化馆的一位讲解员向实践队介绍道。工作人员带领实践队前往文化馆参观蓬莱区非遗文化展,帮助成员进一步了解蓬莱非遗文化。讲解员介绍了有关面塑、博绣技艺、蓬莱烧纸调、戚家拳等非遗文化,实践队成员现场体验了大杆号的吹奏,近距离接触非遗文化的魅力与传承人的艰辛。从墙上的蓬莱非物质文化遗产荣誉展示中,成员得知家喻户晓的“八仙传说”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杆号吹奏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讲解员表示:“蓬莱至今已有两千一百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蓬莱人民在创造生活的同时也创造了艺术、音乐、舞蹈、戏剧、美术等民间艺术精品,数不胜数。”另外,讲解员为大家分享了蓬莱有关海洋的神话传说,如海上神山、仙人、仙境和东海访仙求药的齐威王等等,“八仙过海”的服饰更是让成员眼前一亮,这些都为蓬莱市的海洋文化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经讲解员介绍得知,一些文化产品也深受大家喜欢,如面塑与“八仙过海”的结合,一个个八仙人物通过面塑的形式体现出来,除了这样有特色的面塑,葫芦雕刻也受到群众欢迎,“雕刻有各种花纹图形的葫芦吸人眼球,谁看到都想多买几个。”讲解员说。这样的文化产品独具魅力,新奇可爱,深受大家喜爱,文化在销售中得到大家的认识与认可,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扩大了文化影响力与传播力,两全其美。
造船文化家喻户晓、发展可期在当地的一家餐馆中,实践队成员偶然遇到了热情好客的餐馆老板,成员在和餐馆老板聊到当地海洋文化时,老板说:“蓬莱京鲁造船厂总占地面积84万平方米,航道水深12.5米,交通便利,具有得天独厚的造船生产条件。京鲁造船厂生产船只种类众多,那里打捞秋刀鱼、金枪鱼在全球名列前茅,发展可期。”老板与实践队成员还交流了长岛渔号及木船制造等海洋文化,成员也向老板分享了在烟台长岛调研海洋文化时的经历。
展厅介绍 赵溁摄
实践队体验大杆号吹奏 赵溁摄
“八仙过海”服饰 赵溁摄
“我们所能看到的这些非遗文化,都是传承人坚持不懈地发扬继承下来的,我们更应该大力宣传非遗文化。”山海尺墨·澜海队成员付赫在观看蓬莱文化展厅时不禁感概。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文化工作者的神圣使命,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此次调研行动的进行,让成员认识到保护传承非遗文化的重要性,此后,实践队成员将通过各种平台宣传非遗文化,为增强文化传播力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