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大社会实践:从五四运动中看历史人物之鲁迅
五四前后,与积极支持五四运动的蔡元培,冲在第一线的陈独秀,奔波讲学的胡适,为学生们鼓劲的李大钊相比,鲁迅显得没那么积极,在他的著述和书信中几乎没有对当时北京和各地持续不断的游行、罢课、罢市、罢工等活动的评论。但是,没有实际参加,并不意味着鲁迅不赞成五四运动。研究五四运动,绕不开鲁迅。因为五四运动的前奏是新文化运动,而鲁迅正是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
一开始,实行的改革还是语言层面的,随即,新文化的倡导者意识到单是语言层面的革新不够,因为腐败的思想,用古文能做,用白话文也能做,所以就有人来提倡思想革新。思想革新的结果引发社会革新运动,于是有了五四运动。这与在北京大学任教的鲁迅息息相关,他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开放进步的思想和精神,这种思想和精神成为五四运动的重要动力。虽然鲁迅在新文化运动中慢半拍,但他创作的作品《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等深深地影响了学界和文坛。他在学生运动中一开始没有积极的表现,也不意味着他对学生的爱国热忱冷淡,对社会事务不关心。在他的信中可以发现,他对学生是同情和爱护的,他也曾受学生邀请做国货股东。
鲁迅为什么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巨人,在于他的思想沉淀于文学作品中,文字生动、深刻而又丰满,作品本身就存在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对文学坚持时间长,直到晚年仍笔耕不辍,充满了文学的坚韧精神。文学家鲁迅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路。
而鲁迅于当代青年人,我想他在1919年写的一则《随感录》依然适用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即便世界天然让青年不满,也要向上。怎么向上?要看到美好的未来,要行动,做一点事情。即使能力有限,也要为之呐喊。青年人要成为光,让人看到前行的方向。青年人要发热,让周围的人感受温暖,团结带领大家前进。青年人要有勇气,去做混沌里的一点光亮,即便当时没有人打起火炬。
时间:2021-08-17 作者:金崔娜 来源:金崔娜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