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凑大学生

以渠首为起点踏上南水北调新征程

一渠清水向北送,国之重器润北方。南水北调工程是新中国水利建设的一项重大跨流域调水工程,是造福当代、泽被后人的民生民心工程,这项世纪工程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为民初心。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阳市主持召开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中强调:“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足迹,7月12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以“讲好南水北调移民故事,弘扬移民精神”为主题,抵达陶岔渠首,开启了为期12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12日上午,实践队成员参观的第一站是被誉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水龙头”的陶岔渠首枢纽工程。首先,讲解员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运行的整体情况做了介绍。南水北调东线、中线一期主体工程建成通水以来,已累计调水400多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达1.2亿人,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接着,陶岔工程管理处王伟明科长介绍了渠首工程的总体概况。从建设渠首到管理渠首,国家统筹规划、科学安排,保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起点的平稳运行;从水库引水到向北供水,工程突破了多项技术性难题,申请了多项国家专利;从老渠首建设历史到新渠首全面运行,工程建设者们积极投身祖国建设,甘于奉献自我。实践证明,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国共产党永葆为民初心,践行为民使命的重要体现。
12日下午,陶岔工程管理处与社会实践队召开专题座谈会。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2届毕业生、陶岔工程管理处王处长介绍了陶岔渠首的历史与现状。陶岔工程老一辈建设者甘于奉献、攻坚克难,新一辈建设者扎根实际、敢于创新,正是一代又一代建设者们的决心与苦干,使我国水资源跨流域调配工程迈出了巨大一步。陶岔工程管理处工作人员刘青春是丹江口水库淅川库区第五批(1973年)移民的后代。他说到,“作为移民后代,我为自己感到骄傲,愿意用自己的行动为南水北调和国家水利建设贡献力量。”他的发言为实践队的调研提供了真实的素材,让实践队近距离的了解了移民的心之所想、心之所向。 
伟大工程铸就伟大精神。为按期保质保量完成陶岔工程建设,邓州市(原邓县)动员了十万民工齐上阵,奋战了十个年头。位于邓州市韩营的南水北调引丹会战指挥部旧址重现了当年修建陶岔工程的历史场景。“汉水不北流,誓死不回头”“为了革命搞引汉,愿把天下苦吃完”“誓把汉水引北京”等标语被书写在显眼位置,充分展示了老一辈革命建设者响应国家号召的决心和斗志。很多建设者为保质保量完成引丹工程作出巨大贡献,在这当中邓县牺牲了141位民工,另有2287人因公致残。“勇于担当、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创新、不怕牺牲”是渠首精神的内核和本质,激励着南水北调水利工作者不懈奋斗和拼搏。    
党的领导是南水北调工程发展的重中之重。毛泽东主席1952年视察黄河时提出南水北调的伟大构想:“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果可以的话借一点也是可以的。”在国家的号召下,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一代又一代的水利建设者和移民付出无数心血和汗水,为工程做出巨大的奉献,造就了南水北调这个世纪大工程。当今我国水资源的和谐局面,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决策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在建设过程中,党作为领导核心,积极号召、领导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为人民指明发展方向。渠首不仅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起点,更是南水北调精神的实体所在。无论是老渠首人拼尽全力修建渠首还是新渠首人拼搏创新改造渠首,都表现出渠首人对那一泓清泉的激情与热情。
讲好南水北调移民故事,感悟移民精神不能脱离南水北调工程本身,是以实践队率先来到陶岔渠首,建立对中线工程的认知体系,明白南水北调是民生福祉,是国之重器!在此基础上,实践队进一步深入移民村,走进移民群众,聆听移民故事,才能获得更深刻、更全面的感悟。好的开始预示着更有收获的未来,陶岔一行激励了一众队员,大家对接下来的任务充满热情!


 
时间:2021-08-16 作者: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暑期社会实践队 来源:丛凑大学生 关注:
南京视觉艺术职业学院校花南京视觉艺术职业学院校花
宁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花宁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花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校花漳州职业技术学院校花
泉州纺织服装职业学院校花泉州纺织服装职业学院校花
福州英华职业学院校花福州英华职业学院校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