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桃乡村建设进行时,青年学子在行动
    近年来,仙桃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抓手,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总要求,编制出台乡村振兴规划,采取“1+N”模式建设美丽乡村,即通过1个示范村带动辐射周边村,推动乡村建设从“一处美”迈向“一线美”和“一片美”。
  7月12日,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乡村振兴荆楚行”专项实践团和指导老师一起赴湖北省仙桃市郭河镇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当地美丽乡村的改造情况和农户对乡村改造的认识。
  抵达位于郭河镇的美丽乡村示范点之一——姚河村后,团队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始进行挨家挨户的问卷调查,并且针对特定几户进行深度访谈。在与农户交流的过程中,团队成员了解到当前美丽乡村改造的现状:政府对每家每户的外墙进行了统一装饰和整理,农户们自觉维护环境,主动进行垃圾分类;每户人家门前的垃圾桶有人定期清理;家门口的小院子也在政府和农户共同维护下充满诗情画意……一位72岁的奶奶激动地对大家说:“河水变清亮了,屋子变洋气了,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了!”每个人谈起姚河村的变化,个个红光满面,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大致了解美丽乡村的现状后,团队成员对设计好的问卷进行了适当调整,以便后期更好收集到有效的信息。下午,同学们来到一座五间正房的宽大院子里,院里种着玉米、蔬菜等,这是一位党员爷爷的家。今年81岁的他精神矍铄。他说现在党的政策好,政府还给农民发补助,村里通过养殖种植业,农民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他指着墙上四世同堂的全家福,一五一十地讲述着家人的故事,并乐滋滋的从箱子里拿出“光荣在党50年”红色纪念章戴在了脖子上,这位25岁入党的老村干部,见证了共和国各个时期的发展变迁,爷爷高兴地分享生活的变化:骑三轮车到镇上只要5分钟左右的时间,孩子上下学都有校车接送,农户们对于参与诸如选举、投票一类的乡村治理活动也比较热情,对于每家每户的农田,有的农户将土地流转,自己外出打工,但老人家们依然坚定地扎根大地,为自己农民的身份而自豪。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如何在保留农耕文化、做足“乡愁元素”的同时折射出时代烙印?姚河村是这么做的:政府统一安排设计师,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设计师与农户进行充分沟通,决定通过植入乡愁文化,挖掘乡土特色,注入时尚元素,打造属于这一代人的历史记忆,并且,专家们还会陪伴村民发展旅游产业,农户们坚信村里的日子一定能越来越红火!
  通过这两天的实地走访和调研,团队成员在感叹美丽乡村建设成果的同时,也坚定了乡村振兴,大有可为的信念。贫穷落后中的山清水秀不是美丽乡村,强大富裕而环境污染同样不是美丽乡村。只有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和谐、持续发展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的建设目标。作为华农的青年学子,团队成员将依托学校农科优势,在“勤读力耕,立己达人”校训的指导下,将个人梦与国家梦相结合,积极为乡村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字: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赴湖北仙桃市郭河镇暑期社会实践团 杜启昂、齐成凤
摄影: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赴湖北仙桃市郭河镇暑期社会实践团 刘宇梁、胡锐、肖恒
审核: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胡小芳
 
  
  时间:2021-08-14 作者:杜启昂 肖恒 胡锐 齐成凤 刘宇梁 来源:杜启昂 肖恒 胡锐 齐成凤 刘宇梁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