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工业大学学子“三下乡”:跟随先烈脚步,传承红色精神
8月十日电(通讯员 苏杭)8月3日,为了纪念在革命战争中牺牲和为革命事业献出生命的烈士们。社会实践的第一天,河工大机电凯旋实践团来到新乡烈士纪念园进行对先烈的缅怀和悼念。新乡市烈士陵园前身是“平原烈士陵园”,1951年经平原省人民政府批准筹建,1953年竣工,1976年更名为“新乡市烈士陵园”。1996年12月23日批准为“全省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英雄,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之所系,情之所牵。身穿绿衣守边疆,敌强艰苦又何妨。脚下茫茫皆国土,一寸一分不能少。进入陵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烈士公墓,巨大的公墓庄严肃穆,内心对于先烈的敬仰也油然而生。站在公墓面前,内心的热血久久无法平静。
随着步伐向左迈进,首先看到的是静静矗立的四十七烈士纪念碑,黝黑的石碑散发着阵阵的威严。1944年春,太行军区第七分区一支48人的侦察队从河西村向南出发,深入日伪控制的地区进行侦察敌情。在晚上宿营秀才庄时,因为伪保长魏化明通风报信,反动武装人数众多,寡不敌众,最终还是陷入敌人之手。在多日的残酷审讯中,侦察队员们誓死不屈,日军想从他们口中获得情报的幻想破灭,最终英雄们慷慨就义。他们用生命诠释了中国军人坚毅刚强的精神与对中国共产党的绝对忠诚,用鲜血捍卫了国家的主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要很好学习了解党史、新中国史,守住党领导人民创立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当代青年更应如此,就如当代守边英雄肖思远一样。时刻把党放在心中,时刻牢记党的教诲。喀喇昆仑高原,常年冰雪覆盖、天气寒冷,这样的生命禁区,却有着一群可爱的绿衣战士,他们或许并不喜欢远走他乡,也并不喜欢默默无闻,但是他们知道国家的利益大于一切,我们的祖国一分一毫都不能少,他们就是中国的守门员。“我们就是祖国的界碑,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祖国的领土。” 这是英雄肖思远的战地日记里的一句话。铮铮誓言,掷地有声,他用文字与行动告知我们什么是一名优秀的当代青年。“那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在四十七烈士纪念碑的后方就是当代青年的骄傲,当代守边的英雄肖思远的雕像。肖思远,一名简简单单的河南人,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某机步营战士,一等功臣。2016年轻的肖思远战士走上了边关,2020年6月外军公然违反与我方达成的共识,对我方交涉人员进行有蓄谋的暴力进攻,在交涉和激烈斗争中团长祁发宝身先士卒,身负重伤;营长陈红军、战士陈祥榕突入重围营救,奋力反击,英勇牺牲;战士肖思远,在原本突围后却义无反顾的返回营救战友,战斗至生命的最后一刻。英雄虽已离去,精神永驻边关。站在英雄肖思远雕像的面前团员们深刻的感受到他对祖国的热爱,他的身影也永远会存在团员的心中。
为了突出社会实践的成效,后续团队也会进行线上的宣传,让更多人知道英雄们的事迹,让更多人了解默默无闻的守边战士的事迹。为中国优秀的革命精神,中华儿郎的不屈不挠精神的宣传贡献一份力量。坚定信念跟党走,为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通过实地参观和对先烈英雄们的故事的学习,团队成员对新乡市革命文化与精神有了更深的了解。
实习编辑:苏杭
时间:2021-08-13 作者:苏杭 来源:苏杭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