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亭城百年华章
中国共产党建党的百年,是彻底改变近代中华民族苦难命运的百年,是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百年,是根本决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命运的百年。在这个重大的历史节点,回顾百年奋斗征程。7月11日-12日,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寻访亭城百年华章小分队前往滁州市来安县半塔保卫战旧址、凤阳县小岗村,开展了一场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一)寻访来安县半塔保卫战旧址
半塔保卫战旧址主要建筑有纪念塔、纪念碑、半塔革命纪念馆等主要建筑及烈士墓群。1954年纪念塔落成,塔正面为陈毅手书革命先烈永垂不朽的题词。塔顶屹立着身背斗笠、大刀、持抢远眺的新四军战士雕像,塔前立着张云逸撰文的《半塔烈士纪念碑记》。
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同志,肩负业任,穿越一道道敌人封锁线和敌人占领区,行程数千公里从延安来到城东,望定不移地贯彻中共六届六中全会路线、方针、政策,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努力探索,提出了一系列建党、建军及根据地建设等诸多方面的理论。
新四军第二师是一支老红军部队。革命战争年代,第二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浴血奋战,纵横驰骋在各个战场上,在战斗中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一支威震敌胆的雄师劲旅。二师为皖东(淮南)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巩固、发展,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半塔作为皖东(淮南)根据地的中心,这个山区小镇焕发出时代风采,从面闻名于大江南北。半塔军民创建的光辉业绩必将永载中国革命史册。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根据地军民不怕牺牲、艰苦奋斗、勇于创造、大胆探索,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奉献,谱写了一曲曲悲壮的民族英雄赞歌。
(二)寻访凤阳县小岗村
小岗村之行中,团队成员深入了解了沈浩精神与大包干精神。
大包干纪念馆由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题写馆名,馆内分为主展厅、多功能厅、附展厅等,展馆共分溯源、抉择、贡献、巨变、展望、关爱六个部分。
以小岗村“大包干”为代表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是我国农村改革的重大创新,是党的正确路线与人民群众伟大创造相结合的重要实践成果。
“大包干”改革实践孕育了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为主要特征的“大包干精神”。这种精神成为当代中国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激励着我们奋勇前进的精神力量。“大包干”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农村改革的成功为城市改革提供了借鉴,农业和工业、农村和城市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推动我国改革向更深入、更广阔的领域前进,从而造就了一个伟大民族的腾飞、一个发展中大国的崛起。
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旨在学习宣传沈浩同志的先进事迹、弘扬沈浩精神,分为沈浩生平、村官六年、浩气长存、沈浩故居四个部分。
沈浩精神,激励着每一位新时代的新青年,像沈浩同志那样为人民做事,甘于奉献。学习沈浩精神,始终弘扬“大包干”精神,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通过此次亭城百年寻访活动,团队成员了解革命旧址的革命故事,瞻仰革命先辈的革命精神,深刻铭记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国家和民族作出的伟大贡献;深刻感悟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为人民的初心宗旨;学习传承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中铸就的伟大精神;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成功推进革命建设、改革的宝贵经验。
时间:2021-08-12 作者:刘勇 来源:丛凑大学生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