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红色记忆 扬爱国情怀
【导语】:“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为了增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2021年7月11日,浙江海洋大学东海科学技术学院大学生围绕“追忆革命岁月,焕活红色基因”的主题展开暑期调研,走进舟山博物馆,探寻舟山的红色记忆。
天宝海洲,渔风海韵
舟山市博物馆运用现代化技术向观众介绍舟山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别具一格的渔风民俗和源远流长的海岛历史。进入第一层的海洋馆时,实践队员们就立刻感受到了浓郁的海洋主题气氛。首先引入眼帘的是一艘渔船,船上的渔民奋力捕鱼的样子,充分反映了当时人民“靠海吃海”的生活状态。
海洋馆的游客最多,孩子们更是游览主力军,每个小朋友都扑闪着大眼睛盯着馆内陈列的动物们。对于古动物化石和植物、动物、昆虫、矿物标本,孩子们感到既陌生又新奇,非常想了解其中的奥秘,时不时指着一条大鱼或一只小鸟问问爸爸妈妈。一件件古动物化石、动植物标本、矿物标本是舟山群岛的历史烙印,它们娓娓道来舟山群岛的成形过程,自然环境和资源蕴藏;由简到繁的玉石,岁月洗去铅华,它们安静地躺在展台之上,诉说着古人智慧的进步。这些珍贵的馆藏品都诉说着人与自然的进步,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与自然需要和谐发展。
二层为舟山民俗陈列,包括“煮海制盐”、“渔风民俗”、“渔镇街市”、“渔熙船功”五个单元,系统展示了舟山独特海洋文化背景下的民风民俗。三层为舟山历史陈列,包括“海岛先民”、“甬东故事”、“翁山昌国”、“门户砥柱”、“潮起千岛”五个单元,按时间顺序讲述了舟山从东海边的蛮荒之地,历经风雨沧桑,逐步发展成千岛新区的漫长路程。走在仿制的石板路上,眼前是过去舟山人的生活群像,耳边像是能听到商贩的吆喝声,归渔的鸣笛声,还有人们在工厂里加工鱼的嬉闹声。毋庸置疑,它们都曾是上个世纪的代表之物,见证了时代的兴起,也随着时代一起消逝。
了解历史 心存敬畏
队员们在参观博物馆陈列的同时也对游客做了随机问卷调查,有一位家长说道:“现在很多孩子对历史没有敬畏感,觉得我们现在的生活都是理所应当的,他们并不了解我们现在的生活是怎么样得来的,像我们那时候对革命英雄的事迹提起来是头头是道,但是现在的小孩子就不知道了,这也是我带孩子去各地参观博物馆的原因。”这位家长的话让实践团成员们愈发坚定宣传党史知识势在必行,没有了解就不会尊敬,就不会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在三楼的群岛往事板块,有一幅画名为《定海港的中国船》的油画,引起了队员们的注意。这幅画的捐献人叫廖春荣。这幅画由法国人让·亨利·祖贝尔创作。“这是难得的反映鸦片战争结束后定海港面貌的绘画,较生动地展现了战后舟山的社会面貌,是说明该时期舟山历史的珍贵展品。”舟山博物馆的讲解员说,为保证油画的观赏效果,他们调整该部分版面,以突出油画,并最大限度保证观众有足够的观赏距离。在舟山博物馆,触目可及的就是以抽象几何形体构建的前厅空间,以礁石为元素的内墙,传递出强烈的舟山地域特色。序厅以“船”为创作来源,运用对称模式勾勒出一个运动、立体、序列和开放的展示空间。缓步向前,似从航船上远眺,周身有海水拍打船舷,海鸥翱翔天际,带游客们驶入这璀璨的碧海之洲。
革命精神乘风破浪
在本次的参观博物馆活动中,队员们以独特的形式体味到了舟山人“以海为田,以岛为家,聚家成村落,抱团为渔乡”的独有魅力。舟山特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与对大海的复杂感情相结合,孕育出独特的渔风民俗,激发了每一位游客对舟山群岛的好奇之心。活动的开展更是让队员们深入了解了舟山悠久的历史和独具魅力的渔文化,舟山独特的人文环境为投身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奠定一定的历史人文基础。参观完毕以后,队员们表示,此行既增长了知识,又陶冶了情趣,对舟山人民淳朴的民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蕴藏在其中的爱国情怀也有了切身体会。
“每一次铭记,都是为了汲取精神动力;每一次回望,都是为了新的出发。”我们应不忘先辈为革命事业所做的牺牲,不忘作为新时代大学生的使命。当今时代的大学生要结合时代特点,学习革命精神,焕活红色基因,担负属于青年人的责任与担当,乘风破浪,勇济沧海。
时间:2021-07-12 作者:何水莲 谢林龙 郭楚芸 来源:何水莲 谢林龙 郭楚芸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