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社会实践——我的服务员生活
当我们走出校门,就意味着我们已是社会的一份子,理应为它做点什么,或者说至少应该了解了解这个社会是什么样。象牙塔里的生活固然美好,但那是很短暂的,我们终有一天会离开校园,走向社会。在学校我们主要是学习理论知识,实践环节很少,或者说,实践的都是自己喜欢的东西,对社会的认知也是存在着些许片面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推演再精妙,如果经不起实践的推敲,也只是一个泡沫,不可触摸,不能当真。
引题:
因为今年特殊的疫情影响,我就选择了离我家比较近的饭店做了一天的服务员。本来想要去车站当志愿者,但无奈找不到渠道,也就死了这条心。饭店虽说是一个公共场合,但因为我去的时候比较晚了,再加上我们这里属于低风险地区,故吃饭的人们都并没有戴口罩。
这家饭店的位置还算不错,但因为今年的特殊情况,还是显有人来吃饭。虽说我去的时候已经是8月了,理应是小店的旺季,但他们的生意还是不太好。据说是被街另一头的那些新开的饭店把生意都抢走了。那些饭店因为是新开的,另外投资也最低的在30万左右,比我在的那家饭店的生意好做多了。因为现在的人吃的不太多了,最重要的还是环境好,菜好看。不想之前的人那么在意是不是实惠了,像6、7个人吃个四五百的很正常。但虽然大部分的人比较注重环境,但还是有那么一部分底层的人注重实惠,这一点在外卖上体现的比较明显,谁家的便宜我就买谁家的。据老板说,他经常能够拿到那种亏本单。
现象描述:
就我实习的几天实践的观察来说,进店吃饭的大多数为一家人或者是哥几个,也有是三男两女的小青年。中国人的习惯就是到一家饭店先问有没有包间,中国人喜欢在包间里吃饭,门一关,能听见的就这几个人的声音,不喜欢被别人打扰,也不喜欢闻别人的烟味。如果他们没有寻到包间,便会不太情愿的走向附近的餐桌,但随着服务员的热情服务,他们脸上的不情愿也很快消减了。做到坐上,家人们聊家常,老友们聊感情,小年轻们谈梦想。渐渐地菜上齐了,随着酒杯的碰撞声,一桌子的人就开动了。推杯换盏之间,每个人的脸上都泛着红晕,摸着肚皮,要是觉得差不多了,就大声吆喝一声:“老板,结账”;如果感觉还能再喝两杯的,就喊“老板,再来一箱啤酒,冰的!”。说到买单,你在现在的饭店里还是能看到那些年龄在40岁左右的老哥们,争前恐后地买单。也有请老板吃饭的会提前把单买好。说完买单,我们也要说说这餐桌上的浪费。说实话,我觉得这餐桌浪费是有点严重。除了一家人出来聚餐的是吃多少点多少,如果真吃不下的就会打包回家吃。剩下的人中都多多少少因为面子的原因,喜欢把菜给点的多多的。如果点的能吃完还好,如果不能吃完,也一般不会有人想着要打包。尤其是那种请吃饭的局!还有就说到就餐素质的了,有的人一顿饭吃完像是把包厢给重新粉刷了一遍,而有的人吃完饭后,整个房间还是很干净。差距贼明显!
感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社会就是一个大熔炉,所有活着的人都在这里生存着,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有着独特的性格,在同一时刻他们的喜与忧各不相同。我的感悟就是,遇到好的我就去学习学习,遇到不好的呢,那我就让自己不要那样做,如果自己做错事情了,就看准时机再道歉;如果被别人误解,那就积极地参与误解的化解中去。遇到不好的事情,就告诉自己没什么,这个世界上还是好人比坏人多的。如果遇到特别坏的事,也会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权益。
时间:2020-09-09 作者:江雅慧 来源:江雅慧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