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成就梦想的励志故事
奋斗成就梦想的励志故事二:
“愿你的作品早日变成铅字”,这是读高一时语文饶老师对我说的话,也是我曾经的梦想,至今三十多年过去,老师的鼓励言犹在耳。
粉碎“四人帮”后至八十年代初,中国最为瞩目的现象之一,就是文学在全社会的大爆炸。各种文学杂志纷纷面世,文学作品的数量逐年递增。在这种状况下,作家这个行当变得异常吃香,有志于此道的人多如牛毛。为了迎合这股狂热的潮流,许多文学单位和报章杂志,纷纷办起了什么“刊授大学”、“函授大学”……一些已经出名或仅在作协挂个名的作家纷纷到各地去办什么“文学讲座”,以此满足成千上万的文学青年。我家乡所在的地区成立了文学创作促进会,出版内部文学刊物《晨光》,县范围内大小规模的文学社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
作为刚进高中的小青年,我们敏感地捕捉到了社会上这股涌动的热潮,学校里志同道合的文学爱好者常常聚会,交流写作经验,或者一起参加文学讲座之类的活动。在那个消遣娱乐十分单调的年代,这不失为一种高大上的爱好。应该说,我不应归类于那种附庸风雅的盲目跟风者,从小学到高中,我一直属于作文课上的范文作者。我那时是真心希望有人能指点我,赏识我,正如语文饶老师所希望的,让我的作品“早日变成铅字”!“铅字”,在那时是多么神圣的字眼!因为只有在公开发行的报纸刊物上,才能见到铅字。受当时印刷技术的限制,以宣传教育为目的文字的载体是形式多样的:墙上的石灰标语、纸上的毛笔钢笔字、蜡纸刻油墨印出来的字、板壁上的粉笔字、我还见过土坡上用镢头抠出来的政治口号等等,只有铅字是最高贵的。而作为文学作品来说,一旦变成了铅字,不仅仅是拥有了一种高贵的字的载体,更是对作品水平质量的认可,普通平庸的文字根本没有这种资格。
我永远记得,1986年春天,湖南省娄底地区文学创作促进会的内部发行刊物《晨光》来我县教育系统组稿,学校文学社推荐了我的一首小诗。不久以后,我不仅收到了发表这首小诗的样刊,还破天荒领到了三块钱的稿酬汇单。同时,《晨光》还诚挚地寄来一张邀请函,大意是我获准加入地区文学创作促进会,如接受邀请则须交纳会费五元。尽管三块钱的稿酬还没来得及感受体温,我还是欢天喜地加了两块钱,进入了这个文学促进会。
我的作品第一次变成了“铅字”,刊登在正式发行的文学刊物上!尽管这种刊物并非全国公开发行,尽管这篇作品只是一首十行小诗,但是给予我的惊喜是巨大的。同时,此事给我所在班级带来的震动也不小,以至于编辑部寄来的那本样刊,在我手里还未捂热就被同学们争相传阅,若干天后再回到我手中时,已是支离破碎面目全非。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三十多年后的今天,电脑激光照排技术的飞速发展,早已把铅字送进了历史博物馆;互联网的普及和广泛应用,借助电脑和手机,人人可以成为自媒体的作者。当年炙手可热的文学产业,早已风光不再,渐渐走到了社会的边缘。虽然后来我也陆续有过一点文字公开发表,但当年的“作家梦”已经随风远逝。
可尽管如此,我心中对文学的眷恋依然,对阅读作文的爱好一直未曾放弃。就在此时此刻,我在“头条”上随意敲打这些文字的时候,我还是如此怀念这篇第一次变成“铅字”的作品,如同我的初恋,永难忘怀!那是一首今天看起来有点可笑的小诗,也是一种宝贵的青春记忆,且录如兹:
担忧 (写于1986年)
当我把
桔黄色的憧憬
草绿色的希望
连同粉红色的羞涩
一起放飞蓝天
我很担忧
他们是否会受到
小鸟的讥诮
白云的奚落
以及暴风雨的摧残
时间:2021-07-18 作者:丛凑大学生 来源:丛凑大学生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