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亲之父母安排:女生从大一相到大三父母有没有男朋友呀?女孩子要抓紧时间,我同事的儿子成熟稳重,工作又好,一起吃顿饭吧?广财大大三学生小莹(化名)今年22岁,是典型的90后。讲起假期两次“被相亲”的经历,她无奈又感到好笑。早在大一寒假,父母就以“出去吃饭”为由安排小莹跟同事的儿子相亲。当天,还特地叮嘱小莹要“化个妆,穿漂亮点,不要看起来像个小孩子”。路上,妈妈在小莹耳旁介绍对方说:“中大计算机硕士,大你4岁。”这时,小莹才意识到“饭中有局”,父母之意并不在吃饭。饭桌上,双方家长位子都没有坐热就不停地称赞自己的小孩,还不忘鼓动“男女主角”聊天,“做个朋友”,这让小莹显得尴尬。在父母的人眼“监视器”下,小莹跟“硕士”很拘束:“他就问我的大学生活,还帮我分析专业前景。”不过,相谈还算愉快,小莹形容:“他人很稳重,像个大哥哥。”但两人发过几次短信后就无疾而终,小莹解释:“没有太多共同话题,有时大4岁好像大10岁。”首次“出兵失利”并没有打击到小莹父母。第二次,他们派在澳门的表哥出马做月老牵线。又是“吃饭”,表哥向小莹“隆重介绍”公司单身的师弟:“他对女孩子很好的,如果嫁给他一定衣食无忧。”饭后,还“怂恿”师弟带小莹外出散步,让两人独处。但回校后小莹忙于社团,两人失去联系,终难如家人所愿。小莹每次回家,父母总是轮番轰炸:有没有拍拖?只要“没有”,便开始张罗,他们看来:“女孩子一定要相亲。女大学生年纪轻轻,在学校认识的男生都不够成熟稳重。”小莹也承认,父母介绍的男生资源都还不错,但她对相亲还是有排斥,“不是自然相识,很难发展成情侣。”大二,小莹跟学校的一男生恋爱,父母得知后暂停了“作战计划”。但是,3个月前,小莹与男友分手,考虑到父母可能会“重操旧业”,她对此绝口不提。女儿相亲知根知底,多认识一个人也好,但不急在一时,找份好工作更重要。一边是父母费心张罗、盛情难却,另一边是电视相亲节目不断走热荧屏,相亲呈现低龄化发展势头,不断走进在校大学生的生活。那么,作为“被相亲”的主角,90后在校大学生有怎样的相亲观?带着这个问题,记者随机采访了20余名广东各大高校的在校学生,发现绝大多数人并不排斥相亲,只是“不急于一时”。“相亲很好呀,高效率,靠谱。”南方医科大学的温同学认为相亲的安全系数较高,“现在相亲机构、网站特别多,但被骗的案例也不少。相比之下,亲友介绍安全得多,心理上比较容易接受。”广外的曾同学此前谈“被相亲”色变,但现在她并不抗拒:“多认识一个人多一个选择,广外这环境没机会认识优秀的男生。而且亲戚介绍,比较知根知底,尝试下也未尝不可。”暑假里,阿姨也为小曾物色了一个“在银行上班,一表人才”的对象,但小曾并不着急婚姻,因为“眼看就要找工作了”。而在华师的小王(化名)看来,相亲是缓解就业与婚姻双重压力的好方法之一。她说:“相亲不过是把你可能会转角遇到的人安排在咖啡店里喝咖啡,这也需要缘分。”但小王也存有顾虑,“相亲往往带着一种目的性,它对于男女暂时共结连理作用大,但长久来说这种速成的认识方式很难保证婚姻的质量,必须结合其他认识方式共同经营。”